沪农商行营收长三角垫底、零售不良攀升,降薪增员引内部争议
2025年8月,上海农商银行(下称“沪农商行”)披露的半年度报告,以“营收微降、净利润微增、不良率持平”的表面数据,试图维系“稳健优等生”的市场形象。然而,剥开数据外衣不难发现,这份业绩背后是一场依赖成本挤压、会计调节与非经常性收益拼凑的“保利润”攻坚战,核心业务疲软、零售转型停滞、内部管理隐忧等问题集中显现,其长期发展韧性正遭遇严峻考验。
营收垫底长三角
在长三角上市城商行阵营中,沪农商行上半年营收表现堪称“垫底”。数据显示,该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4.44亿元,同比下降3.40%,是已披露中报的长三角城商行中唯一出现营收负增长的机构。这一颓势的根源,直指银行业核心盈利支柱——利息净收入的持续下滑。
报告期内,沪农商行利息净收入为96.25亿元,同比减少5.45%,而背后的“元凶”是净息差的加速收窄。2025年上半年,该行净息差降至1.39%,较2024年末减少11个基点,较去年同期更是缩水17个基点。资产端收益率的“断崖式”下跌,成为息差承压的主要推手: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同比下降32个基点至3.04%,贷款收益率降幅更达45个基点至3.32%。其中,企业贷款与个人贷款收益率分别下降46个基点和50个基点,反映出在LPR持续下调、存量房贷利率重定价以及同业竞争白热化的多重冲击下,沪农商行的资产定价能力已出现明显弱化。
尽管该行试图通过优化负债结构“自救”,将计息负债成本率压降至1.69%、存款成本率降至1.57%,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2个基点和21个基点,但这种“节流”式调整,仍难抵资产端收益下滑的“开源”困境。更值得警惕的是,沪农商行负债端以短期资金为主,剩余期限1年以内的负债占比高达73.5%,尽管2025年5月非对称降息可能为其带来短期负债成本红利,但资产端收益率回升空间已被严重压缩——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疲软、优质项目稀缺,叠加利率市场化深化,未来息差进一步收窄的压力仍未解除,这将持续拖累其核心盈利能力。
依赖市场波动,可持续性存疑
为掩盖利息业务的颓势,非息收入被沪农商行推上“业绩救场”的前台。报告期内,该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2.19%至38.19亿元,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28.41%,看似实现了营收结构的优化。但深入拆解非息收入构成便会发现,其增长并非源于核心中间业务的突破,而是依赖高波动性的投资收益与非经常性损益,“虚火”属性显著。
投资收益成为此次非息收入增长的“主力”,上半年同比激增44.63%至20.52亿元。然而,这一高增长并非来自常态化的投研能力提升,而是高度依赖2025年上半年债市行情波动及其他综合收益(OCI)账户的一次性贡献。债券市场受利率环境、宏观政策影响较大,一旦市场转向,投资收益将面临大幅缩水风险,这种“看天吃饭”的增长模式显然不具备长期可复制性。
作为衡量银行中间业务实力的核心指标,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表现更显疲软。上半年,该指标同比下降4.1%,尽管降幅较一季度有所收窄,但增长动力高度依赖代理保险和代销理财业务——代理业务收入同比仅增长1.85%。这种单一渠道依赖的风险显而易见:若未来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或理财市场因净值波动引发销售遇冷,手续费收入将直接承压,中间业务的“造血”能力恐进一步弱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沪农商行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依赖正持续加深。2024年,该行曾依靠投资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的大幅增长支撑盈利;而2025年上半年,资产处置损益骤降至3823.9万元,较去年同期的5.43亿元暴跌超90%。尽管投资收益的高增暂时填补了这一缺口,但“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恰恰暴露了其核心盈利能力的不足。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影响,该行上半年营收同比仅增长0.24%,微弱的正增长背后,是主营业务增长动能的严重不足。
信贷收缩与风险积聚并存
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中,沪农商行呈现出明显的“重对公、轻零售”倾向,零售业务的持续收缩与风险积聚,成为其转型路上的“绊脚石”。
截至2025年6月末,沪农商行贷款总额达7742亿元,较年初增长2.51%,但新增的189亿元贷款中,企业贷款贡献了224亿元,个人贷款则减少36亿元,较年初下降1.69%。对公贷款的增量同比近乎翻倍,且投放高度集中于房地产业——上半年房地产业对公贷款净增214亿元,占对公贷款增量的95.5%。尽管该行称这与上海城市更新、保障房建设等政府主导项目相关,但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于单一领域的风险不容忽视:一旦相关项目进度放缓、资金回笼受阻,或房地产行业政策出现调整,将直接对资产质量构成潜在冲击。
零售端的表现则更为惨淡。除住房按揭贷款外,非按揭类零售贷款全面收缩:个人消费贷减少18.25亿元,个人经营贷减少36.67亿元,信用卡业务也延续主动压降趋势。这一现象既反映出居民部门信贷需求疲软的宏观现实,也暴露了沪农商行在消费金融、小微经营贷等领域的竞争力不足——在同业纷纷加码零售业务、推出差异化产品的背景下,该行未能有效捕捉市场需求,零售转型成效近乎“停滞”。
更令人担忧的是,零售业务的风险正加速积聚。上半年,沪农商行个人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18个基点至1.50%,与对公贷款不良率下降8个基点至0.94%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背离不仅与非按揭类贷款收缩导致的“存量风险暴露”相关,也预示着零售资产质量可能进入下行通道。与此同时,关注类贷款占比同比上升28个基点至1.77%,主要因部分对公重组贷款按监管要求划入关注类,虽当前风险仍在可控范围,但潜在的资产质量下迁压力已开始显现。
成本管控暗藏长期隐忧
在营收下滑、盈利承压的背景下,沪农商行选择以“降薪增员”的方式严控成本,这一操作虽短期提振了利润,却引发了关于员工士气、人才吸引力及内部公平性的争议。
上半年,该行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7.5%,成本收入比降至27.9%,成本管控成效显著。但细究成本下降的原因,员工薪酬的大幅削减是关键:上半年员工薪酬总额从去年同期的28.32亿元降至25.15亿元,降幅达11.19%;而在职员工人数却同比增加358人,达到11598人。这意味着人均薪酬同比下降约14%,“增人不增薪”甚至“增人降薪”的模式,虽短期内降低了运营成本,却可能对员工积极性、团队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在银行业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持续降薪或削弱该行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长期来看不利于业务创新与服务质量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薪酬结构的“分化”:尽管普通员工薪酬大幅下降,但关键管理人员薪酬总额与2024年大幅下调后的水平基本持平,未随普通员工薪酬同步缩减。这种“管理层薪酬稳定、普通员工薪酬缩水”的现象,可能引发内部公平性质疑,削弱团队凝聚力,为内部管理埋下隐患。
除了“降本保利”,沪农商行还通过“拨备反哺”调节利润。上半年,该行拨备覆盖率从2024年末的352.35%降至336.55%,贷款拨备率从3.4%降至3.26%,通过减少拨备计提直接增厚净利润。尽管这是银行业调节利润的常规手段,但在当前息差持续收窄、营收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过度依赖拨备释放维持利润,无异于“寅吃卯粮”——拨备覆盖率的下降,意味着该行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被削弱,若后续资产质量出现恶化,盈利将面临更大冲击。
新管理层承压:转型破局难度不小
2025年5月,沪农商行迎来管理层变动,原行长顾建忠离任,汪明接任行长。新管理层上任后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外部需应对利率市场化深化、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疲软的挑战;内部则需解决核心业务增长乏力、零售转型停滞、内控合规问题突出等难题。
从合规风险来看,沪农商行近期麻烦不断:2025年3月,该行因业务违规被监管部门罚款860万元;2024年,其消费者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量同比激增70.55%,反映出在客户服务、业务操作规范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内控合规问题的频发,不仅会影响银行的市场声誉,还可能面临更严厉的监管处罚,进一步制约业务发展。
尽管该行在科创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领域有所布局——科技型企业贷款超1200亿元、绿色金融资产规模破千亿、代发养老客群129万户,但这些战略布局尚未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增长点。科创金融面临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挑战,绿色金融需依赖政策支持,养老金融则面临客户需求分散、服务成本高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领域的“布局优势”转化为“盈利优势”,考验着新管理层的战略执行能力。
从当前业绩表现来看,沪农商行的“稳健”更多是一种被动应对市场压力的结果,而非主动转型的成效。若新管理层不能尽快找到破解息差收窄的有效路径、激发零售业务活力、实现中间业务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增长,该行“保利润”的困局将难以打破,长期发展根基也将受到动摇。
沪农商行2025年中报所呈现的“净利润微增、资产质量稳定”,犹如一层“遮羞布”,掩盖了其核心业务疲软、盈利结构失衡、零售转型受阻、内部管理存忧的真实状况。依赖“降薪增员”“拨备反哺”与非经常性收益维持的盈利,缺乏内生增长动力;零售业务的持续收缩与风险积聚,暴露了转型战略的失效;新管理层虽肩负破局重任,但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与内部问题面前,转型破局难度不小。
对于沪农商行而言,若不能在息差管理、零售业务创新、中间业务多元化等核心领域实现突破,仅靠“节流”与会计调节维系短期利润,其“稳健优等生”的形象恐难以为继,长期发展或将陷入更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