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基本面承压业绩逐季改善
经历了地产、城投风险暴露及存量按揭贷款利率调整,市场对于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和金融让利的悲观预期,已充分反映在“破净”的银行股估值中。虽然当前银行基本面依然承压,但压制因素正在逐步好转。需要注意的是,银行股股价走势不仅取决于静态基本面,还要关注基本面是否存在预期差。
本刊特约杨千/文
2024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营收同比增速为-1.73%,与2023年全年相比降幅继续扩大0.92个百分点,与2023年第四季度相比降幅也扩大0.9个百分点。整体来看,上市银行一季度营收表现继续承压,且净息差和手续费收入是主要拖累项。
分不同主体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增速变化不尽相同,同比分别变动-2.22%、-3.24%、5.61%、4.73%,较2023年第四季度分别变动-1.77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1.41个百分点、5.36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表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营收更为承压,相比之下,城商行、农商行一季度营收增速的绝对值和环比增幅相对较优,主要是规模和其他非息收入高增驱动所致。
2024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0.61%,较2023年下降 2.04个百分点,较2023年第四季度提升1.87个百分点。拆解业绩可知,拨备和税收是利润释放的主要贡献因素,且利润端表现好于营收。
分不同主体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2024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变动-2.03%、0、7.05%、1.18%,较2023年第四季度分别变动-2.82个百分点、12.32个百分点、10.1个百分点、3.8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国有大行利润释放节奏有所放缓,股份制银行边际改善最明显,农商行实现小幅正增长,城商行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的绝对值和环比增幅明显高出同业,保持较高的景气度。
银行业绩分化明显
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共有14家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速为正,其中,7家上市银行增速超过5%,从高到低依次为兰州银行、宁波银行、成都银行、青岛银行、常熟银行、瑞丰银行、兴业银行。
在上述7家上市银行中,除兴业银行以外均为地方中小银行;其中,宁波银行主要依托量价支撑,一方面受益于短久期资产结构受降息的影响更小,另一方面则受益于区域经济高景气带来的规模高增长;而青岛银行主要得益于量增价稳,兰州银行受益于净息差同比改善,兴业银行主要是因为2023年同期基数较低。
从营收角度看不同类型上市银行的分化更为明显,优质区域银行则保持较高景气度。2024年第一季度共有15家上市银行营收增速为负,以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居多。有27家上市银行营收实现正增长,以优质区域中小银行居多,主要受债市长牛下非息收入高增长带动所致;其中,7家银行营收增速超过10%,从高到低依次为青岛银行、浙商银行、瑞丰银行、青农商行、常熟银行、江苏银行、苏农银行。
从盈利能力来看,2024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ROE在同业中保持相对稳定,且年化ROE优于可比同业。分不同主体来看,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浙商银行ROE分别为13.88%、12.49%;在城商行中,成都银行、杭州银行、ROE分别为15.65%、14.17%;在农商行中,常熟银行ROE为13.69%。
2024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净息差中位数为1.59%,同比降幅和较年初降幅的中位数分别为20BP、16BP。仅有三家银行第一季度净息差高于2%,分别为常熟银行(2.83%)、招商银行(2.02%)、平安银行(2.01%)。仅有两家银行第一季度净息差环比实现正增长,分别是2023年基数较低的兰州银行,以及长期贷款占比低、重定价压力小的宁波银行。
上市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资产端拖累息差表现是主因,尤其是生息资产收益率仍有较大承压。在定价方面,上市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环比下行6BP,主要受2023年多次下调 LPR、存量按揭重定价以及价格竞争的影响;其中,降幅靠前的银行中以农商行居多,只要是因为此前农商行信用下沉、深耕当地,在国有大行加大普惠领域供给、竞争市场份额的高扩表态势下,高溢价被迅速拉平。
在结构方面,上市银行贷款占比提升,其中,票据压降、对公占比上升、零售基本稳定,对资产收益率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贷款占比环比小幅提升0.5个百分点,贷款中对公占比环比提升2个百分点,零售则小幅下降0.3个百分点,票据环比下降1.7个百分点。
2024年第一季度,银行业计息负债成本率环比下行4BP,这表明计息负债成本率已有积极信号,主要是定价因素贡献所致。在定价方面,一是2023年存款利率多次下调的效果逐步显现,二是第一季度资金面合理充裕,同业存单利率环比下行,带动银行主动负债成本降低。
在结构方面,存款定期化占比继续提升。2023年第四季度定期存款占比较上半年提升 1.7个百分点至58.1%,其中,个人定期存款提升1.2个百分点至33.1%。2024年第一季度,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定期存款结构,叠加2024年以来M2-M1剪刀差的走阔,预计银行业定期化趋势仍在持续。
从资产端来看,2024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为9.6%,其中,贷款同比 增长10.1%,增速均较2023年全年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贷款增速分别放缓1.4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至11.5%、5.3%、8.3%,仅城商行贷款增速提升0.4个百分点至13.7%。总体而言,上市银行规模扩张速度仍在放缓。
分不同主体来看,2024年第一季度,成都银行、宁波银行、苏州银行、杭州银行等优质地区城商行贷款增速仍领先同业,分别为27%、24.2%、19.8%、16.1%,且宁波银行、苏州银行、杭州银行第一季度增速较年初边际提升,彰显了当地区域经济率先向好。
同时,2023年及2024年第一季度,股份制银行贷款增速居后,国有大行2024年第一季度信贷增量同比减少,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央行指导信贷均衡投放,以及当前信贷已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这一特点。
从负债端来看,2023年,上市银行负债同比增长11.57%, 其中,存款、应付债券和同业负债增速分别为10.77%、15.95%和14.96%。2024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负债增速放缓至9.62%,其中,存款、应付债券和同业负债增速分别为7.95%、5.94%和16.67%。
从信贷结构来看,上市银行信贷投放呈现“对公强、零售弱”的特征。2023年,在上市银行同比新增贷款中,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增量占比分别为79.12%和17.9%,较2022年分别变动15.63个百分点、-0.9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大部分上市银行第一季度均以对公信贷投放为主,在信贷结构上,对公贷款占比较年初有所提升,而零售信贷占比较年初下降,且企业信贷增速远高于个人信贷,显示经济内生动能仍有不足,零售需求待复苏。
2024年第一季度,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整体承压,大部分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速为负值,主要受资本市场波动、基金保险降费等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但仍有部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较高,如常熟银行、瑞丰银行、重庆银行、江阴银行、南京银行、西安银行、青农商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速均超过20%,其中,南京银行和青农商行预计是理财规模增长驱动所致,其他银行主要是因为相关业务体量小、基数低。相对而言,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高的银行,其业绩增速波动更小。
2024年第一季度,大部分上市银行其他非息净收入走高,主要是长债收益率持续走低,在债市长牛的背景下,银行的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出现增长,此外,2023年同期低基数效应也进一步放大了其他非息净收入的增长。
拨备下行释放利润空间收窄
2024年第一季度,全市场42家上市银行平均业务及管理费用为93.93亿元,同比增长0.74%,增速较2023年第一季度下行3.82个百分点;2024年第一季度平均成本收入比为27.41%,较2023年第一季度下降0.45个百分点。整体来看,上市银行费用支出边际放缓,成本收入比下降。
分银行类型来看,国有大行平均业务及管理费为415.6亿元,平均成本收入比为30.36%;股份制银行平均费用为116.36亿元,平均成本收入比为26.98%;城商行平均费用为19.43亿元,平均成本收入比为25.88%;农商行平均费用为7.4亿元,平均成本收 入比为28.64%。如果剔除较为特殊的邮储银行,国有大行的平均成本收入比为24.57%,为各类型银行最低,邮储银行由于向代理网点支付的储蓄代理费用计入业务管理费,成本收入比达到了59.32%,为上市银行最高。
具体来看,国有大行中的邮储银行,股份制银行中的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城商行中的江苏银行、上海银行成本收入比同比上行幅度较高,分别上行3.4个百分点、2.37个百分点、1.72个百分点、1.75个百分点、2.08个百分点;而重庆银行、渝农商行、青岛银行、常熟银行、瑞丰银行成本收入比下降幅度较高,分别下行3.6个百分点.、5.81个百分点、2.93个百分点、4.89个百分点、3.46个百分点,其中,农商行成本收入比改善较为显著。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大部分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较2023年年末持平或下降,边际改善幅度较大的银行有南京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改善幅度在3BP及以上。仅零售贷款占比相对较高的邮储银行、平安银行,以及所在区域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部分城商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
从绝对值来看,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66%,为上市银行最优;其次是厦门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74%;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常熟银行均为0.76%。从资产质量的前瞻指标关注贷款率来看,多数银行的关注贷款率出现反弹;此外,2023年下半年不良生成率也较上半年有所提升,信用卡等零售资产质量略有波动。因此,在资产质量整体稳健、前瞻指标边际回升的背景下,未来仍需跟踪关注银行结构性风险暴露的情况。
2024年第一季度,由于部分上市银行业整体营收承压,部分银行通过调降拨备释放净利润,17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环比增加,25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环比下降。第一季度拨备覆盖率维持在高位,即安全边际相对较高的上市银行有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江阴银行、无锡银行、常熟银行、苏农银行和张家港行,拨备覆盖率均在400%以上。
由于银行业当前利润释放仍靠拨备余粮,2024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中位数已由2023年年末的6.2%降至4.2%,国有大行利润增速全线转负,对于信用成本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的上市银行而言,依靠拨备下行释放利润的空间收窄,未来净利润保持正增长或面临较大挑战。
从资本情况来看,2024年第一季度,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环比提高29BP至11.42%,主要是因为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放缓,第一季度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同比增长5.5%,增速较年初下降4.6个百分点。上市银行总体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然较高,但个别银行 面临一定的资本压力,如浦发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兰州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距离监管底线不足1%。
从分红情况来看,上市银行分红率高且基本稳定,银行板块高股息优势凸显。年报显示,2023年,在42家上市银行中,22家银行分红比例同比提升,15家银行分红比例下降,4家银行持平,1家银行未分红。除2022年年未进行分红的青农商行外,2023年分红比例同比提升幅度最大的三家上市银行为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同比分别提升18个百分点、9.5个百分点、5.6个百分点。此外,共计18家上市银行2023年分红率超过30%。截至5月15日,股息率位居前三的上市银行为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渝农商行,股息率分别为6.64%、6.11%、6.09%。
4月29日晚,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均披露有关2024年度中期利润分配相关安排。此外,部分区域行亦审议通过有关2024年中期分红安排的董事会决议,并拟提请股东大会批准授权,包括江苏银行、沪农商行、紫金银行、上海银行、苏州银行、兰州银行。多家上市银行在同一时间释放中期分红信号,强化投资者预期。中期分红落地有望增强分红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引入以股息为配置目的的资金,提高对社保、保险等追求绝对收益资金的吸引力。
总量增速放缓更关注结构变化
从政策面来看,当前货币政策窗口正在打开,政治局会议中提及“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此次政治局会议罕见直接提到利率、准备金率,在决策层面,降准往往相对“迅速”、“独立”,而降息则需要考虑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和外汇限制。
2024年第一季度,银行净息差水平继续收窄,且政治局会议也强调“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在政府债供给压力临近之际,未来降准或先于降息,以呵护市场流动性,后续降息可能需配合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
对银行息差而言,随着新发放贷款利率的回升,2024年全年银行净息差有望筑底。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份新发放利率的平均加权利率为3.99%,虽然同比下降35BP,但是环比2023年12月回升16BP。虽然银行业包含存量贷款的综合利率仍在环比下降,但是贷款利率下降趋势已开始放缓。
此外,据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1-3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LPR加点利率的区间占比逐月增加,执行LPR标准的贷款也逐月增加,而执行LPR减点的贷款占比在逐月减少,一定程度表明市场信贷价格及需求出现复苏迹象。
综合分析可知,未来银行息差下行空间不大,预计稳中略降,主要因为当前息差降至合意水平以下,ROE无法支持资本内生补充,若LPR单边下调,将会进一步加剧银行经营压力,进而影响信贷投放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因此,资产端、负债端利率的同频联动式的跟随下调或是常态,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根据《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监管合意的净息差为1.8%以上,2023年年底银行业净息差为1.69%,大幅落后于合意水平以下;第二,2023年银行业ROE为8.93%,已无法支撑行业内生性资本补充。假设不考虑银行通过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与资产增速持平,那么,核心一级资本增长率≈ROE(1-分红率),因此,为了维持7%的资产增速,在30%分红率的条件下,ROE需达到10%,才能不依赖外部融资,完成内生性资本补充。
从信用环境来看,随着信贷高基数效应的缓解,总量增速放缓,未来有望小幅多增,需更多关注结构变化。
2023年第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在2023年全年新增贷款中占46.6%,明显高于过去13年的水平。2024年,在央行要求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等政策背景下,第一季度信贷回落其实在预期之内。往后看,随着信贷均衡投放及高基数效应的缓解,期间信贷有望实现同比小幅多增,基数压力最大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
信贷节奏放缓,除央行平滑信贷投放节奏外,其核心逻辑依然在于需求偏弱,本质上是经济结构转型带来融资结构转型,房地产、基建等传统领域动能减弱,存量和到期信贷规模庞大,同时,新兴制造业、科创、普惠等领域的信贷虽然保持高增长,但其体量在总体增速中难以明显体现。因此,不宜简单基于信贷总量增速来判断经济状态,更应该关注信贷结构的变化。预计2024年全年信贷同比增长9.3%,金融数据口径下人民币信贷全年增量约为22万亿元。
而且,在下半年信贷结构中,应重点关注两个方向:一是对公中长期贷款的持续性。2023年以来,政策驱动下的基建、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产投资的负增长,是支撑对公中长期贷款的主要力量。2024年1-4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连续为负,累计同比下滑1万亿元,其中,4月单月同比下滑5532亿元,政府债融资进度明显偏弱,相应的企业中长期贷款也回落至常态水平,预计主要因为财政配套融资放缓,未来应重点关注财政发力力度与企业中长期贷款变化情况。
二是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情况。4月居民短期贷款减少3518亿元,同比多减2263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减少1666亿元,同比多减510亿元。与历史5年(2019-2023年)同期均值相比,居民短贷、中长贷分别少增3643亿元、4066亿元,明显低于季节性,居民端融资需求仍然偏弱,和地产销售低位徘徊一致。
当前居民储蓄仍在高位,但4月居民存款大幅少增,结合M1未改善且居民贷款端的同步下降,预计居民储蓄未转变为消费,但正逐步转化为理财、债基等投资,有助于缓解银行负债端“存款定期化”的压力。基于此,未来应密切关注以信用卡为代表的居民短贷的改善情况,以及地产政策转向对以按揭、大额耐用消费品为代表的居民中长贷的带动作用。
行业展望:基本面存在预期差,关注复苏主线切换和个股分化
经历了地产、城投风险暴露及存量按揭贷款利率调整,市场对于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和 金融让利的悲观预期,已充分反映在“破净”的银行股估值中。虽然当前银行基本面依然 承压,但压制因素正在逐步好转。
从业绩增速来看,2024年营收增速基数前高后低,随着存款利率调降成效显现、存款定期化趋势放缓,未来银行业营收增速有望企稳回升。从资产质量来看,随着地产政策加力提效和高层对于房地产态度的明显转向,房企流动性有望改善,将助力银行业资产质量企稳。从财富管理市场来看,理财债基等已有复苏迹象,利好中间收入占比高的银行,也有助于定期存款“搬家”,缓释银行负债端压力。
根据基金业协会口径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公募货基净值规模为12.49万亿元,单季度增幅为1.21万亿元,创2015年三季度以来新高。数据显示,全国性银行的11家理财子公司4月末的理财规模合计为18.7万亿元,较3月增长约 2.02万亿元,环比增幅达12.1%,较年初增长约9.5%。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资深分析人士)
本文刊于06月08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