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绘就“大国重器”壮丽画卷
转自:新华财经
金秋时节,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承建的国能神华九江电厂2×1000MW二期扩建工程 3 号机组圆满完成168小时试运行,高标准移交投运。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项目所在地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建设者们以钢铁为笔,以智慧为墨,点亮万家灯火,成功绘就“大国重器”的壮丽画卷,为华中电网注入强劲动能。

江天万里,电建铁军再赴浔阳
江西九江,旧称浔阳,即赣江、鄱水、修水等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万里长江流经九江水域,与浩渺的鄱阳湖汇集。
承载着七十余载“电建铁军”的荣光,曾经高质量完成九江电厂一期工程建设任务的安徽电建二公司,2023年开工伊始便确立了“建精品、创国优、树标杆”的目标。开工仪式上,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建明指出:“再回九江,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落实中国能建‘十二个到位’安全管理要求,以一流的工程质量回报信任!”
攻坚克难,石钟山下展风采
工程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建设者们以“坚韧不拔之志”,接连攻克重大挑战。
挑战一:与长江汛期赛跑。 作为电厂“血液循环中枢”的循环水泵房,基坑深达10余米,紧邻长江,施工窗口期极短。2023年夏,长江主汛期提前,暴雨频发,基坑面临管涌、坍塌风险。“必须抢在洪峰前完成安装”!项目部立下军令状。技术团队创新采用“管道工厂化预制+智能化降水系统”,并布设上百个监测点进行实时预警。建设者们昼夜奋战,最终仅用两个月便完成2700余吨循环水管安装,筑牢了“水下长城”。
挑战二:挑战“微米级”精度。重达450余吨的汽轮机是电厂的“心脏”,其轴系对中精度要求极高,堪称“微米级”艺术。以“能建工匠”王雪飞为核心的专家团队,带领4位“90后”年轻技术人员,成功将汽机平均振动值控制在3.5微米,关键指标全面优于国家优质工程标准,展现了卓越的技术实力。

党旗引领,匠心凝聚显担当
九江的盛夏,湿热难当,室外温度高达40℃,由数万吨钢铁搭建的锅炉房、汽机房设备表面温度更是超过60℃。
项目部以“项目+党建”为引领,成立了主厂房和电气倒送电等3个党员突击队、两个党员示范岗和一个党员服务队,18位党员18面旗,分守责任区,率先垂范。年轻的副总工程师杨石富日夜奔波于炉架之间,汗水在工服上凝成“地图”。正是这种奉献精神,确保了2025年5月锅炉酸洗和风压试验、6月锅炉点火吹管、7月汽机冲转和机组并网发电等重大节点顺利实现。并网期间,先后完成超速试验、甩负荷试验等20余项关键测试,机组飞升转速严格控制在安全阈值内。项目部获评国能九江公司2024年“优秀分承包商”,项目部党支部获评中国能建优秀基层党组织。

淬炼精品 点亮绿色未来
项目管理团队坚持科技创新,强化安全生产和质量管控,精心施工,精益管理,圆满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12个单项工程获评“精品工程”,78668万只焊口无一泄露,实现了机组电气倒送电、点火吹管、汽轮机冲转等“九个一次成功”。
3号发电机组试运行期间,各项指标表现优异,机组平均负荷率达到 100.5%,自动投入率、保护投入率、仪表投入率均为 100%,汽轮机最大振动低于6.8微米,轴瓦各瓦的温度低于78摄氏度,真空严密性等关键指标均高于国优标准,为机组的长周期高效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公司在绿色能源建设领域的卓越实力。

弦歌不辍,灯火长明
“弦歌”,是千年浔阳的文脉,更是新时代建设者谱写的工业强音;“点灯人”,他们远离家乡,以工地为家,以铁军之姿点亮万家灯火。
项目总经理黄书春在168小时移交投产仪式上动情地说:“我们点亮的不仅是万家灯火,更是希望之灯、发展之灯。”
如今,这座拥有国际领先技术的“能源心脏”已强劲起搏。当夜幕降临,电厂的璀璨灯光与浔阳古楼的千年灯火交相辉映。安徽电建二公司的 “点灯人”,以钢筋铁骨奏响“大江弦歌”,用清洁电能续写“绿水青山”的传奇。 (周斌)
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