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河宏观】分省人口数据的总量、增量、结构变化 ——2024年省际人口数据解读

查股网  2025-04-30 20:58  中国银河(601881)个股分析

(来源:中国银河宏观)

近日,31个省份陆续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同时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解决好人口问题可以更好应对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省域常住人口数据出发,我们总结出五点重要内容:

一、省际人口总量排名相对稳定,东部人口集聚趋势增强。相比2023年,31个省份常住人口总量排名保持稳定。从人口占比数据来看,17个省份人口占全国的比重相比去年下降,14个省份占比提升,其中,山东、黑龙江和辽宁三省占全国的比重相比2023年降幅较大,广东、浙江两省占比提升较为显著。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人口占比保持优势地位,且相比2023年占比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人口占比持续下降。

二、超六成的省份人口增量录得负增长,东北地区压力相对更大。2024年,31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相比上年人口总量出现下降,3个省份保持不变(天津、江苏和宁夏),仅8个省份录得正增长。山东、河南和黑龙江三省人口下降最多,分别减少了42.8万人、33万人和30万人。广东、浙江、新疆人口增量位居前三,增长了74万人、43万人、24.8万人。区域上,东北三省人口全部录得负增长且三省的降幅占据全国前三,挑战更为严峻。

三、省际间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差距显著,东北人口压力既来自自然增长,也和机械增长密切相关。31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为负值,11个省份为正值。人口自然增长和下降规模最大的省份分别是广东(自然增长46.9万人)和四川(自然下降25.3万人),二者相差72.2万人。18个省份出现人口净流出的同时13个省份出现人口净流入。净流入最多(浙江净流入45.4万人)和净流出最多的省份(山东净流出25.9万人)相差71.3万人。东北三省除辽宁2024年人口净流出在5万人以内外,三省的自然人口下降规模和人口净流出规模均在10万人以上,进而使得东北常住人口出现明显下降。

四、人口“慢”变量正变得更加重要与急迫。人口相比其他要素,因在短期内较为确定且具有惯性,一般被视为慢变量。但近年来我国人口形势变得更为严峻,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2021年以来我人口总量转为负增长,二是总和生育率下跌至1,三是老龄化加速且呈现出未富先老特征。与此同时,以AI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人口要素又密切相关。人口对我国经济是否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能否掌握主动权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五、积极的人口政策、城镇化政策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人口挑战的三个抓手。首先,是出台有力度且系统化的生育支持政策以改善出生率较低的问题,如发放育儿补贴。4月2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明确提出将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地方政府也多有探索,预计后续有关生育补贴政策将加快落地。其次,切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以更好吸引人口流入,如出台更加积极友好的外来人口政策、财政更多转向投资于人、并完善要素随人走。最后,要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新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即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考虑人口等要素禀赋,同时通过因地制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改善地区人口禀赋。

风险提示:1. 对科技变革所产生的影响理解不准确的风险;2. 政策把握不全面的风险;3. 政策落地及效果不及预期的风险。

一、三个视角解读2024年分省人口数据

(一)总量:省际人口总量排名相对稳定,东部人口集聚趋势增强

2024年,各省份人口总量排名相对上一年度未发生变化。从占全国人口比重看,相比2023年,2024年有17个省份的常住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出现下降,14个省份占比上升。占比下降的省份中,山东、黑龙江、辽宁下降最快,上升的省份中广东、浙江、新疆位居前三。四大区域看,东部人口占比保持优势地位,且占比进一步提升。东部占全国的比重由2023年的40.23%上升至2024年的40.32%。此外,西部也由27.15%上升至27.16%,中部和东北地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二)增量:绝大部分省份人口录得负增长,东北地区压力相对更大

增量上看,各省人口变化差异显著,绝大部分省份常住人口录得负增长。2024年,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20个省份的人口为负增长,3个省份保持不变,仅8个省份2024年人口录得正增长。其中下降较多的省份分别是山东、河南和黑龙江,常住人口分别减少了42.8万人、33万人和30万人。人口保持不变的4个省份分别是天津、江苏、宁夏。实现人口正增长的省份中,广东、浙江、新疆位居前三,分别增长了74万人、43万人、24.8万人。区域视角看,东北三省人口全部录得负增长,人口形势相对而言较为严重。

(三)结构:省际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差距显著,机械增长更加重要

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总量变化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由人口生老病死所引发的人口自然增长的变动,二是外地人口流入减去本地人口流出所引发的机械人口变动。据此,本报告进一步从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视角拆分2024年人口增量变化来源情况。

低出生率背景下,绝大部分省份人口自然增长为负值。31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为负,11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为正。其中四川、辽宁、江苏、黑龙江人口自然下降居前,分别减少了25.3、22.2、21.3、21.1万人。而在人口自然增长的省份中,广东以46.9万人的增量远远领先其他省份,是唯一一个人口自然增长超过40万的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绝对规模位居第二的省份是贵州,仅为11.6万人。而从区域上看,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所有省份2024年人口自然增长均为负值,更为严峻。

人口的机械增长对地区人口总量的影响更加重要。31个省份中有18个省份2024年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13个省份2024年人口处于净流入。净流出的省份中河南、山东、云南人口净流出的规模居于前三,分别流出29万人、25.9万人、18.8万人。其中云南人口自然增长为正值,但由于人口净流出,使得全年常住人口同比减少。区域视角看,东部地区仍然是人口净流入较多的地区,但东部部分省份如山东、河北人口也出现净流出。东北三省人口则全部处于净流出状态。中西部省份尽管大部分省份人口净流出,但安徽、湖北、重庆、四川、新疆等地人口却呈现出规模较大的净流入。

二、人口“慢”变量重要性日益提升

人口作为影响总产出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相比资本、土地等要素人口变化在短时间内具有更强的确定性和惯性,通常被视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慢变量。但对我国而言,新老问题叠加背景下人口因素当前的重要性明显提升。一方面,我国人口总量在2021年达峰,此后便进入下降通道。居民生育意愿低,总和生育率仅为1。老龄化不仅速度更快,而且未富先老。另一方面,随着数字革命的发展,人口成为AI时代的重要变量,人口规模对数据、算法和算力均存在密切关联。在这一背景下,妥善解决人口问题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掌握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主动权变得更为重要。

三、应对人口问题的三个抓手

一是出台更加积极和系统化的一揽子鼓励生育政策以应对出生率下降的严重挑战,如建立生育补贴制度。202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强调要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我国目前已有二十多个省市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生育补贴措施。但补贴的力度尚存进一步提升空间。近期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代表的生育补贴政策在补贴力度方面明显提升。4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也表示将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预计后续全国层面的生育补贴政策有望加快落地。

二是出台更加友好的外来人口政策,切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出生率处于低水平背景下,吸引外来人口成为扩大本地人口规模的必要举措。为此需要在降低外来人口落户门槛基础上,在外来人口子女教育、住房、社保等方面切实推动由人口流入地政府供给。同时健全要素随人走的体制机制。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也凸显出这一理念。在此基础上,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和投资结构也需要由过去重视硬性基础设施建设更多转向民生领域的软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要素也进一步向人口聚集的城市群都市圈倾斜,转移支付力度也就进一步和市民化规模挂钩。

三是地方层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发展是吸引人口流入的重要因素。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理念迎来重要变化。二十大以来,总书记多召开区域经济发展座谈会,国家也出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针对性举措。座谈会和有关措施体现出的显著理念之一便是区域经济发展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人口视角看,因地制宜意味着一方面在布局本地产业时要考虑本地的人口状况,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可以反过来改善自身人口方面的不利条件。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5年4月3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分省人口数据的总量、增量、结构变化 ——2024年省际人口数据解读》

首席经济学家:章俊 S0130523070003

分析师:张迪 S0130524060001

评级标准: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10%以上。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10%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20%以上。

谨慎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20%之间。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5%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法律申明:

本公众订阅号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研究官方订阅号(“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国银河宏观”“中国银河策略”“中国银河总量”“中国银河科技”“中国银河先进制造”“中国银河消费”“中国银河能源周期”“中国银河证券新发展研究院”)。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银河研究”,或含有与银河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银河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银河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