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誉风险事件频发、营收连续下降,方正证券被中国信达第四次减持
近日,方正证券公告披露,股东中国信达计划自2024年9月9日至12月8日期间,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8232.1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00%。这已是中国信达第四次发布减持方正证券股份的计划了。

回溯历史,2021年9月7日,方正证券公告称其股东变更收到证监会批复,中国信达正式成为方正证券主要股东,持股比例为8.62%。非常巧合的是,9月7日的收盘价为8.62元/股(前复权),吉利的数字似乎预示着美好的未来。然而,仅仅一年多后,中国信达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减持计划。从2022年11月的首次减持计划(未执行),到2023年7月的第二轮减持,再到2024年4月的第三轮减持,中国信达的持股比例已降至7.47%。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信达第二次减持的价格在8.65至10.06元每股之间,第三次减持的价格在9.10至9.46元每股之间。可见,其历次减持价均在8.62元每股之上。因此,若是方正证券股价在计划减持期间价格不理想的话,中国信达未必会实施减持计划。
声誉风险事件频发
如果说股东减持还可能有多种解读,那么方正证券近年来频频爆出的负面传闻则直接暴露了公司在企业文化和内部管理上的严重缺陷,对公司的声誉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018年9月,方正证券研究所分析师马军和员工廖蕾在一场与新财富投票相关聚会中的不雅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此事件不仅暴露了公司内部管理的漏洞,还引发了市场对证券分析师职业操守的广泛讨论。
新财富分析师评选是券商研究所的重要招牌,对分析师个人而言更是决定薪酬的关键。因此,分析师们自然会全力以赴争取这一荣誉。然而,如果他们偏离专业研究的正轨,转而寻求不当途径,不仅违背职业操守,也难以维持长期竞争力。正如事件发生后,新财富杂志社取消了马军等人参评第16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资格。
2022年6月,方正证券研究所分析师谭珺在朋友圈大胆喊出"4000点"的预测,引发市场哗然。作为一家专业的证券公司,其分析师竟然用如此不负责任的方式对市场走势做出预测,这不仅损害了公司的专业形象,更可能误导投资者。这一事件再次暴露了方正证券在员工管理和专业操守方面的漏洞。
2024年2月,"方正证券女员工被丈夫举报出轨男领导"的传闻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据爆料,该女员工不仅与领导存在不正当关系,该领导还涉及受贿、夸大投资回报等违规行为。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公司内部管理的松散,还反映出公司文化建设的严重缺失。
而近期,曾被誉为"消费一哥"的方正证券研究所前所长刘章明,也难逃争议的命运。刘章明曾连续9年在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名列前茅,但其"十大高光时刻"却充满了争议,包括推荐股票暴跌、个人生活混乱等。这些争议不仅影响了刘章明个人的声誉,更是对方正证券整个研究团队的专业性提出了质疑。
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方正证券在内部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首先,公司似乎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和管理机制,导致员工行为失控。其次,公司文化建设明显不足,未能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再者,公司在危机管理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负面事件,导致公司形象持续受损。例如有网友评曾论道:“给吃瓜群众的感觉:方正员工,不方正啊”。”

或许是受这一系列事件影响,其分仓佣金排名虽然在2019年短暂提升到13名,但此后一路下滑到了2023年的24名。

作为方正证券的主要股东,中国信达在面对方正证券频繁的声誉风险事件时,选择减持股份实属合理之举。在当前严格的监管环境下,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以及合规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方正证券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发展前景,还可能给股东带来潜在风险。
营收连续两年负增长
在公司频现负面消息的情况下,方正证券的业绩表现也难言乐观。方正证券已连续两年营收下滑,2022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77.77亿元、71.19亿元,同比下跌9.79%、8.46%。虽然公司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9.85亿元,同比增长11.97%,但这种增长更多是依赖于投资与交易业务收益的增加,而非公司核心业务的实质性改善。

更值得关注的是,方正证券的经纪业务收入与其庞大的营业网络严重不匹配。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方正证券拥有353家营业部,在同行中排名第二,但其证券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却仅位列行业第15位。这种严重的不匹配现象反映出公司在资源配置和业务效率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此外,2023年,方正证券各主要营收地区的毛利率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这意味着公司不仅在收入规模上面临挑战,在盈利能力上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2022年4月,方正证券执行委员会主任何亚刚曾在业绩会上发表一番豪言壮语:"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的方正证券回来了!有特色、可持续再增长的方正证券回来了!有未来新股东强大赋能的方正证券回来了!值得期待的方正证券回来了!"然而,时至今日,这番豪言壮语似乎已成为一则讽刺。方正证券不仅没有"卸下包袱",反而陷入了连续两年营收下滑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