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亏2.4亿元不刹车!永辉超市砸39亿元豪赌“胖改”| 大鱼财经

查股网  2025-08-12 14:30  永辉超市(601933)个股分析

“生鲜之王”永辉超市近日披露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定增预案,拟向市场募集资金总额39.92亿元,根据规划,其中超过32亿元将用于全国范围内298家门店的“胖东来模式”调改升级。

此举再度让市场泛起涟漪,引发了外界对其“胖改”成果的关注。

图据永辉超市官网

“胖改”的成本账

根据预案,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将主要流向三大领域:门店升级改造项目拟使用32.13亿元,占比80.49%;物流仓储升级改造项目与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则分食剩余额度。单看门店调改,298家门店的总投资需求高达55.97亿元,这意味着即便32.13亿元募资全额到位,仍存在23.84亿元的资金缺口。永辉在预案中轻描淡写地提及“将通过自筹资金、自有资金等方式补足”,但在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88.73%的现实面前,这样的承诺显得底气不足。

从成本结构来看,这场“胖改”绝非简单的门面装修。建筑工程、设备购置及安装仅占总投资的不到50%,而“铺货及其他费用”占比超五成,这背后是商品结构重构、服务标准升级、供应链体系再造的系统性工程。以单店1879万元的调改费用计算,相当于每家门店要新增近200万元的服务培训成本、300万元的商品迭代资金,以及500万元的供应链优化投入。

然而市场更为关心的是,这笔巨额投入能否填补永辉的资金黑洞。截至2025年3月,公司负债总额已达349亿元,仅半年利息支出就可能超过5亿元。更棘手的是,2025年上半年预亏2.4亿元的业绩预告,让投资者对其造血能力产生怀疑。在定增预案中,4.7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被解读为缓解短期偿债压力的应急之举。有券商测算,即便定增顺利完成,永辉的资产负债率仍将维持在85%以上。

公告截图

预亏与关店潮

业绩层面,永辉短期内还未看到曙光。2025年上半年预亏2.4亿元的业绩预告,延续了其近年的颓势——自2021年起,永辉的净利润便呈现“过山车”式波动,2022年巨亏39.4亿元,2023年短暂盈利后,2024年再度陷入亏损泥潭。

为了止损,永辉开启了大规模闭店模式。2025年以来,公司已关闭227家长期亏损门店,相当于每天有1.2家门店退出市场。这些被关闭的门店多位于租金高昂的核心商圈,单店月均亏损超过50万元。但关店带来的成本节约,远不及营收下滑的速度。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永辉营收同比下降12.3%,毛利率从2019年的22.1%降至18.7%,创下历史新低。

在业绩承压的同时,永辉的财务指标持续恶化。88.73%的资产负债率不仅远超零售行业60%的平均水平,更逼近资不抵债的边缘。有业内人士指出,若剔除商誉减值因素,永辉的实际资产负债率可能已突破90%。高额负债中,短期借款达127亿元,而货币资金仅43亿元,存在84亿元的短期偿债缺口。

图据官网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永辉对“胖东来模式”的执着,源于后者在零售业的传奇表现。虽然是一家区域性很强的连锁超市,但胖东来单店日均销售额达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毛利率稳定在28%~30%。有专业分析称,其核心逻辑是通过精简品类、强化生鲜直采、提升服务细节,构建起强大的客户黏性。

永辉的“胖改”试图复制这一路径。调改后的门店将品类缩减30%,重点保留高频刚需商品;生鲜区引入“基地直采”模式,砍掉中间经销商环节;服务上增加“15分钟极速退款”“免费送货上门(3公里内)”等承诺。

但套用到永辉身上,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是成本控制问题,胖东来依托区域集中化运营,物流成本仅占营收的3.5%,而永辉全国布局的物流成本高达6.8%;其次是价格平衡问题,为维持毛利率,永辉部分调改门店的民生商品提价5%~10%,与胖东来的“高服务+高性价比”宗旨尚有差距。

事实上,近五年零售企业的调改成功率不足20%,多数企业陷入“调改—亏损—再调改”的恶性循环。有专家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究其原因,一是忽视区域消费差异,二是混淆“形式模仿”与“本质革新”,三是资金链难以支撑长期投入。

胖东来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其“反规模”逻辑。创始人于东来曾公开表示:“绝不走出河南,不盲目扩张。”这种克制让胖东来能将资源集中在商品与服务上,而非门店数量的比拼。反观永辉,作为全国性商超,既要维持规模优势,又要追求单店体验,这种矛盾使其陷入两难。换言之,调改门店的服务成本上升推高价格,可能流失价格敏感型客户;不调改则无法吸引中高端消费者。难点在于永辉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

图据官网

名创优品加持

永辉这场豪赌的背后,站着名创优品的身影。2024年9月,名创优品以62.7亿元收购永辉29.4%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创始人叶国富亲自挂帅永辉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喊出“胖东来模式是超市唯一出路”的口号,计划2026年完成全部门店调改。这场跨界联姻,被视为永辉“胖改”的重要支撑。

优势主要体现在自有品牌开发方面。名创优品擅长通过极致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其自有品牌占比超90%,毛利率维持在25%以上。而永辉2024年上半年自有品牌销售额仅12.8亿元,占营收3.4%。在调改门店中,双方联合开发的“咏悦汇”精酿啤酒、“馋大狮”椰子水等产品已上架,价格较同类商品低15%~20%。据测算,借助名创优品的供应链,永辉自有品牌的采购成本可降低8%~12%。

市场对这场豪赌的态度分化明显,乐观者认为,“胖改”是永辉摆脱同质化竞争的破局点,若能成功复制胖东来的单店效益,298家调改门店可新增年营收超50亿元;持悲观态度的投资者则认为,在高负债压力下,39亿元定增可能只是延缓危机,若调改不及预期,永辉将面临更严峻的流动性风险。

事实确实如此,对于永辉而言,时间窗口正在收窄,作为对渠道、流动性资金倚重较高的商超行业,时间是最大的对手,这场“胖改”究竟是浴火重生的开始,还是永辉最后的挣扎,到下一次财务数据公布,答案自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