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力巨大 绿色金融成银行业竞逐超级赛道
转自:中国商报
随着我国“双碳”工作推进,绿色金融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近日,京津冀三地银保监局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三地协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助力京津冀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均表示将把绿色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并提出了具体发展计划。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的绿色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金融资金予以支持,绿色金融未来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必将成为金融机构竞逐的超级赛道。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均居全球前列。(图片由CNSPHOTO提供)
多层次市场体系形成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系列金融活动。2016年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的金融服务。其可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等方面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
随着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的提出,服务“双碳”目标成为我国绿色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2021年12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国资央企发展全局,加快央企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国家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22年6月1日,原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明确银行机构要坚持稳中求进,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国已经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均居全球前列。
同时,逐步明确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鼓励金融机构逐步披露相关环境信息,也要求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披露相关环境信息;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的发展;搭建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框架,组织部分地区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成为银行业重要赛道
在实现“双碳”战略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已成银行业竞逐的重要赛道。今年以来,多家银行提出了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的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把绿色金融作为工商银行的品牌和比较优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工商银行行长廖林表示。农行副行长张旭光则表示:“农行将加大对绿色信贷业务的支持力度,制定绿色信贷经营计划,确保绿色信贷业务增速持续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绿色信贷占比持续提升。”建行副行长崔勇表示:“去年,建行绿色金融增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今年按照这个增速继续保持业务的快速提升。”而交通银行的目标是到“十四五”期末绿色贷款不低于8000亿元,力争达到1万亿元。
一些股份制银行也表示,将把绿色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将按照“绿色贷款、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增速不低于一般贷款增速,且高于可比同业平均增速”的要求,争取全年绿色贷款增量不低于500亿元。
此外,多家银行还创新提出绿色金融的新举措。比如,上海银行与市融资担保中心、申能碳科技公司共同推出上海市首个绿色普惠担保贷款。据介绍,该贷款以政策性担保资源为支点,为碳资产持有人提供了增信,也保障了金融机构的权益,极大提高了碳资产的流动性,打通了碳资产开发、流转、变现的“最后一公里”,为赋能绿色普惠中小企业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工商银行联合多家单位发起“工银绿色银行+碳中和合作联盟”。日前,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与联盟企业签订《绿色金融战略合作协议》,提供不低于2000亿元的专项资金,为清洁能源、绿色技术转化、绿色交通运输、绿色模式推广等领域提供信贷支持。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绿色金融有望成为银行下一个十年重要的增量业务发展方向,绿色贷款或在十年后成为第一大信贷投向。
转型金融或成新蓝海
此前不少机构测算,要实现“双碳”目标,国内市场所需资金量高达数百万亿元,如此大的资金需求,引导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是关键。“金融部门通过制定绿色金融标准,推动环境信息披露,适当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可以降低社会资金参与绿色转型的成本,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易纲表示。
“目前,我国绿色信贷占到全部信贷的10%左右,绿色金融供给的覆盖面和全面性仍显不足。”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李菁表示,银行应继续加大绿色产业信贷投放支持力度,提升绿色信贷占比,助力绿色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其次,要加强绿色债券投资力度,募集的资金专用于支持绿色产业项目融资。同时,开展碳核算与碳披露,逐渐降低投融资碳足迹,最终实现运营和投融资碳中和。
毕马威方面分析认为,在长期践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需展开业务变革,以适应市场资金需求。具体来看,一是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充分探索转型金融服务,解决包括传统能源结构转型在内的减碳核心问题;二是创新产品和服务,探索多种可持续融资手段,用活可持续挂钩类产品,探索碳融资产品,丰富可持续融资货架;三是提升环境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关注高碳行业持续增大的环境气候风险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保障业务行稳致远。
在绿色金融方面,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东方金诚绿色金融部助理总经理方怡向表示,大型商业银行首先要继续扩大绿色金融业务成果,提高绿色金融业务规模,推广绿色金融业务经验;其次要在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多渠道、多形式拓展国际绿色金融合作和业务;再者,要充分利用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使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数学建模和智能定价,提升绿色金融市场效率。地方中小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应更多基于自身经营、目标客群,并结合区域行业特征进行差异化发展。
哪些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值得期待?“绿色金融支持的‘纯绿’或者‘接近纯绿’的项目在整体经济活动中的占比不大,转型所需要的融资可能会大于纯绿项目产生的融资需求。”李菁表示,转型金融或将成为新的蓝海市场。(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