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金融长尾时代:看建设银行如何摆脱路径依赖,践行高质量科技金融
原标题:擘画金融长尾时代:看建设银行如何摆脱路径依赖,从“痛点”出发,践行高质量科技金融
建行这头大象能否重新起舞?
作者|beyond
编辑 |小白
一个面包从天上掉下来,砸了一地面包屑,蚂蚁已经开始大快朵颐了,但是大象还没有看见面包屑。
这个场景形象地描述了金融长尾时代里,金融供给端、金融市场结构所面临的剧变与机遇差异。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小小的蚂蚁为何能够发现面包屑?以及大象能否通过一些手段“捕获”面包屑?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早在1997年,比尔·盖茨就曾说:“我们需要银行业,但我们不再需要银行。”
这里的银行指的是传统银行——服务范围多局限于“存贷汇”以及财务报表相对成熟的大中型企业的银行机构。
而数字技术革命正在给一切冠以“传统”之名的各行各业带来强烈冲击,这当中业自然也包括银行业。例如,2013年余额宝的推出将理财门槛降低到1元,更重要的是,它让长尾客户能够享受到过去在传统银行里难以享受到的金融服务。
刚刚兴起时的余额宝相对于银行机构来说就是“蚂蚁”,这些1元起步的余额增值服务和活期资金管理产品就是“面包屑”,蚂蚁之所以能够吃到面包屑,依赖的工具之一就是金融科技。
对于银行这样的大象来说,除了受到新兴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战以外,正在推进的经济结构转型大时代也要求其必须探索不同于以往的金融服务模式。
我国银行业受益于过往经济的高速发展,行业总资产、总资本规模均已位居世界银行前列。但随着国内经济动能转换、以规模增长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模式转变,银行业的增长放缓趋势也初现端倪。
以国有四大行为例,作为传统利润重要来源的综合指标——净息差,近十年呈现逐年收窄趋势。
(来源:各企业财报,市值风云APP整理)
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下,过去一味“求大”的业务范式开始显露疲态,银行这头大象亟须在“长尾丛林”里开辟出“第二增长曲线”。
数字科技不仅是蚂蚁所长,也可为大象所用,只是就像那个把大象关进冰箱的笑话所描述的那样——具体分几步?该怎么做呢?
在大型银行中,建设银行(601939.SH,0939.HK,建行)以“新金融”为号角、以“三大战略”作为新金融行动的三个具体实施方案,描绘出其践行高质量科技金融的基本轮廓。
这三大战略的题中之义为何?具体实施效果如何?我们一起来检验。
金融科技战略:用科技实现金融“平权”
延续开头的例子,我们从“蚂蚁”的视角来类比观察数字技术对于“大象”(大型银行)的全方位影响。
首先,数字技术增强了蚂蚁/大象的“本领”,提高了其捕捉“面包屑”的能力——重塑经营范式、提升服务能力。
从前端通过大数据技术形成客户多维度画像和需求精准洞察,到中台的差异化产品营销,再到后台的智能风险管控,可以说,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成为银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数字技术改变了蚂蚁/大象接触面包屑的范围和途径——改变客户结构以及服务渠道格局。
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银行能够将此前无法覆盖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等零售类客户纳入服务范围,这既改变了其客户结构,又会增强对于长尾客户的服务能力。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在改变银行的服务渠道。过去,银行主要通过营业网点服务客户,而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银行网点也随着常规业务办理逐渐减少而呈现缩减趋势。
2018-2022年,国内银行网点数量由22.9万个减少至22.3万个,减少了6000个左右。线下网点到店流量下滑的同时,线上手机银行的访问量与活跃度却在持续提升,银行的服务渠道呈现线下与线上融合发展的态势。
(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总之,数字技术在改变银行自身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二八盈利模式”,使得大多数人能平等地获得金融资源。当银行以社会普罗大众为核心客群时,这就是所谓的“金融回归实体”,也就是“金融平权”的现实涵义。
如果说,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核心是资本,那么在科技与银行业务融合的时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正逐步从资本转变为“资本+数据+技术”。
为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建设银行较早开始了金融科技探索。2010-2017年,建行七年磨一剑,打造了新一代核心大数据系统。2017年该系统获得了银行科技发展奖的特等奖。
2018年,建行全面推进金融科技战略,通过成立建信金科公司作为其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为什么不采用业界通行的成立一个金融科技事业部的方式呢?
建行有自己的考量:因为事业部只能解决内部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不了科技的自我革命问题。事业部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没有直面市场来刺激它真正发挥出创造力。
建信金科担负着改变全行经营范式和业务逻辑,以及为“第二曲线”搭力续势、提供动力引擎的使命,这方面它做得如何呢?
在技术底座搭建方面,建信金科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平台,打造了金融影像识别产品,目前支持识别140种票据;大数据平台日处理峰值607亿条,支持实时精准营销,管理集群覆盖超3万个物理节点。
培育的支持快速开发软件的低代码平台率先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先进级”认定。今年上半年响应全行业务要求7970个,投产需求项3万项,平均实施周期54天。
这些基础科技能力的搭建,对建行的实际业务又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呢?我们以智能风控体系为例,该体系相比于传统风控方法,在效率与效果上有了质的提升。
众所周知,普惠金融领域的风险管控是一大难题,也直接导致普惠小微业务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2017年以前,建行每年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在200亿元-300亿元,但不良率能达到7%-8%。在智能风控体系应用之后,建行普惠贷款不良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由2017年的4.62%下降至2022年的0.95%。
(来源:建行公告)
解决了普惠金融的“痛点”和“难点”之后,建行的普惠金融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的建行已经是国内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的金融机构。
得益于科技底座的支撑,建行的普惠贷款余额从2017年末的4000多亿元增长到2023年6月末的2.9万亿元,增长了6倍多,余额占比从3.4%上升到了13.4%,新增占比从7.6%上升到了24.3%。
(来源:建行财报)
正如杰里米·巴尔金在《影响力投资:为什么说金融是一种向善的力量》中总结道:做善事也可以获得财务回报,这才是最具创新性、最有影响力、最好的金融。
数字科技让金融资源能触达大多数人,而低成本、便捷地服务大多数人才能让金融回归本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普惠金融战略:从“一锤子买卖”到“一揽子服务”
前面部分内容已经展示了建行利用科技手段在普惠金融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如果我们对于建行普惠业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放出更多贷款”这个层面,显然与建行的普惠战略初衷有较大偏差。建行想做的,远不止于此。
用建行自己的话总结为:
简单理解就是,先不跟你谈我能从某项业务中获取多少收益,而是首先问自己,我能为你解决哪些痛难点问题;把这些痛难点问题解决好了、业务生态建立起来了,再从中寻找盈利点就是水到渠成。这种思路看似迂回费劲,实则绵延持续。
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胡昌苗在2023年企业开放日上进一步总结道:
以建行针对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场景推出的“惠懂你”APP为例,在推出“惠懂你”之前,建行于2015年9月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建立“征信互认、信息共享”的银税合作机制,帮助小微企业提高税务办理的便利性。
与此同时,“惠懂你”还连接了政府机构、专业服务商等外部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企业开办、财税管理、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培训会展等“生态式解决方案”。
服务黏性与渗透率提高后,建行的普惠金融业务持续高增长。2020年3月,建行成为全国首家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的商业银行,近年来每年的新增普惠贷款余额均在4000亿元以上。
其普惠贷款客户也从2017年年末的60万户左右,5年间增长了4倍,达到2022年年末的250万户。
(来源:建行公告)
除了城市,乡村对于金融的需求更为强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政策、资本、人才、科技等资源要素纷纷向乡村积聚,乡村发展潜力正蓄势待发。
过去,金融资源主要聚集在城市,乡村地区金融资源薄弱。如今,科技发展无远弗届,金融科技打破了服务半径限制,金融向乡村普惠,势不可挡。
建行建立了“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致力于让“裕农通”APP成为农民手里的“新农具”。“裕农通”服务点连接起了村委会、村卫生所、退役军人服务站、村口超市等村民日常生活圈。
在功能上,除了为村民提供存、取、汇等基础金融服务以外,还集合了基层政务、水电缴费、医保看病、技术培训、政策宣传等功能,覆盖了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样的服务点有多少个呢?目前,建行的“裕农通”线下服务点有37万个,能够覆盖全国大部分乡镇及行政村,服务农户超过5800万户。
(来源:建行2023半年报)
建行还将“裕农通”服务点串联起来,建设“村链”工程,贯通农村农民融资、农业生产托管、农贸市场服务平台搭建、农产品销售物流等全流程,满足农业生产生活所需的全方位需求。
“裕农+多元化服务”的落地案例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赘述,我们从建行的涉农客户情况中也可窥见其“村链”工程的推进程度。
目前,建行的涉农客户有5800万户,截至上半年,建行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3138亿元,较年初增长了54%;专门支持农户生产经营的裕农系列贷款今年突破了1600亿,增长了50%。
建行的涉农贷款余额由2019年的1.8万亿元,增长到了2023年6月末的3.6万亿元,翻了一番。这几年建行的涉农贷款平均增速超过了18%,引领了建行的资产端增长。
(来源:建行财报)
建设银行将普惠服务从融资环节向客户(以及潜在客户)全生命周期迁移,由低频的融资服务环节延伸至更为高频的金融服务场景,主打一个“让建行服务无处不在”。
住房租赁战略:空置房,大市场
我国的空置房数量庞大、分布广泛,既有机关单位的老旧房屋,也有个人购买的新住宅。有机构预测,到了2030年,我国租赁人口将达到2.7亿人,整体住房租赁市场规模将达到4.2万亿元,住房租赁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市面上盯着这块洼地想做文章的群体很多,但一般的个人和房屋中介公司难以撬动,这就给建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机会。
建行早在六年前就提出了“住房租赁”战略,设立住房租赁基金,用于收购房企自持住宅、商办物业、低成本租赁用地项目等存量资产,将其改造为租赁住房,增加市场化长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2022年11月8日,建行主导的建信住房租赁基金正式成立,基金规模为300亿元,这是国内首只住房租赁基金。虽然基金规模较小,但它却是一个零的突破,也标志着住房金融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该基金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参与长租房项目投资、收购房企存量资产,待项目成熟稳定后,通过政策许可的市场化转让方式退出。
(来源:建行公告)
在投资环节,截至今年6月末,建信住房租赁基金签约收购项目20个,总资产规模87.5亿元,基金累计出资48.9亿元,项目位于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地,可向市场提供长租公寓约1.5万套。
与万科集团及北京、重庆、天津、珠海、广州、佛山、深圳等多地主体共同投资设立子基金8支,总规模295亿元,基金认缴规模197.5亿元。
在贷款环节,建行首创了住房租赁贷款用于租赁房源整合、支付租金、改造装修、家电配置、日常运营等金融需求,目前,其关于住房租赁融资支持规模突破3000亿元。
今年6月末,建行公司类住房租赁贷款余额3065亿元,支持住房租赁企业超1600家、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超600个。
(来源:建行2023半年报)
管理环节,建行打造的高品质长租社区“CCB建融家园”平台个人用户超4700万户,管理房源16.5万间,开业运营“CCB建融家园”长租社区272个。
政务端,建行还支持住建部门打造保障性租赁住房APP、公租房公众端APP,分别推广至234个、158个城市,累计为建行带来新转化个人客户超1300万户。
在退出环节,建行重视REITs的创新,充分发挥金融多牌照优势,正与各类机构合作,在多地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募REITs项目。
在住房租赁领域,建行已建立起了围绕“投、融、管、退”的服务全环节、在“租购”两端搭建起了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的住房租赁金融新体系。
(来源:建行2023半年报)
对于大型银行的经营者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如何寻找不同于以往的进化之路,显然是所有经营者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商业大行,把社会“痛难点问题”作为导向,以数字科技作为普惠手段,为“新金融”做出自己的诠释。从业务效果来看,数字科技与各类业务的融合愈加紧密、三大战略的推进有条不紊,第二曲线的弧度正在徐徐延展。
回到开头的例子,我们对建行这头大象吃到面包屑,已不再怀疑,而是对大象能否重新起舞,开始抱有更多期待。
免责声明: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
未获授权 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