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寻创新赛道:建设银行为美丽中国增“绿”添彩

查股网  2024-03-07 09:55  建设银行(601939)个股分析

转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山西。太原重工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机械24小时运转不停,工人不时穿梭其间检查运转情况。硕大的“风车”在轰鸣声中完成组装,随后从这里启程,最终扎根山巅田野,把时刻不停的风变成日夜可用的电。

  内蒙古。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横亘于沙漠边缘,远远望去,仿若为巨大的黄色“沙裙”镶上了一道金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克服艰难生长条件的沙地植物、高附加值药材牢牢扎根于沙地正在迎风茁壮生长,苍茫大漠焕发出勃勃绿色生机。

  ……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一个个实体企业迈向低碳转型、一项项绿色工程投产见效,为各地经济腾飞注入了强大动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令人关注的是,在实体经济大规模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是什么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巨大资金需求?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绿色金融是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将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注入新动能。而央行发布权威数据也给出了答案: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其中接近七成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的项目。

  成绩单的背后,折射出金融机构加快绿色金融创新的不懈探索。而作为绿色金融领域最活跃的力量之一,建行银行卓有成效的绿色实践已在各地开花结果——

  与大多数绿色制造企业一样,当快速发展让太原重工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遇到融资难题时,建设银行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方案送上了门,光利息费用一下子减少了将近700万元!2023年1月,随着3.5亿元绿色金融贷款成功投放,满足了企业采购风力发电机组配套件所需的关键资金,为促活企业生产经营注入了“强心剂”。

  而作为我国荒漠化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下,却也饱受黄沙漫漫、生态环境基础脆弱之苦。为护青绿,战黄沙,建设银行创新服务模式,激活绿色信贷内生增长动力,建立差别化配套支持政策,全力支持光伏等治沙项目建设,与能源企业并肩同沙魔抗争、向荒凉宣战,“贷”了动黄沙变金沙、荒漠变绿洲……

  一笔绿色贷款,造福一方百姓,牵引着一方经济的“龙头”高高昂起——而这,正是建设银行绿色金融服务的生动写照。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到3.6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逾9000亿元。

绿色金融 激发企业价值创造

  湖北十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

  “作为十堰唯一一家从事污泥处理加工、环境治理及其再生利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守护‘一泓清水送北京’,我们责无旁贷。”谈及绿色发展,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湖北玉鑫新型墙材有限公司业务主管王明林感慨良多——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当地环保治理力度加大,城市污泥处理量也进一步扩大,每年处理污泥达6万吨。80%污泥经过复合调配压榨、形成固态泥饼、烘干焙烧、脱硫除臭等工艺环节后,制作成成品砖,销往河南、陕西等地,污泥变废为宝,每年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

  然而,近期,由于设备更新、购买原材料需要,公司流动资金紧张,经营受到了影响。正当王明林一筹莫展之际,建设银行十堰分行的客户经理主动找上门来,向他推荐了“善科贷”。通过“建行惠懂你”App,不到一天时间公司就成功贷款200万元。有了资金,设备升级改造得以顺利进行,王明林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在十堰,对建设银行绿色金融服务竖起大拇指的,不仅湖北玉鑫新型墙材有限公司一家。湖北昊朔新能源磷酸铁锂电池项目、十堰易达康新能源屋顶太阳能发电项目、南水北调水资源工程等20多个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在建行的倾力相助下实现了价值创造与绿色发展。

  作为连接金融产品与环境产业的重要桥梁,绿色金融无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建设银行着力构建绿色金融新生态,积极服务国家重点战略,主动引导绿色低碳转型,围绕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加快产品创新,着力打造精准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引擎,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在浙江,建设银行创新推出的“碳优贷”业务就是典型代表。2023年上半年,建行浙江省分行为当地某“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发放“碳优贷”1.6亿元,通过优惠利率,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约253万元。

  据悉,基于当地人民银行构建的企业碳账户指标体系,建设银行将客户碳账户指标情况与信贷业务相结合,并实现系统对接,有力支持了当地企业低碳生产。截至去年6月末,建行浙江省分行累计为179个客户发放“碳优贷”89.68亿元,为企业节省利息成本共计0.42亿元。

  建设银行深知,要答好绿色发展这道“必答题”,就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金融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有目共睹的是,随着建设银行在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道路上笃定前行,绿色金融也越来越深地融入更多企业的价值创造之中。

助力绿色生态 铺就乡村振兴路

  “真是太好了,这家伙给点阳光就来电,通过防水加固,还顺带解决了咱屋顶漏水的老问题。”在湖南临武县汾市镇寺冲村,望着村委综合楼屋顶支架上一排排闪闪发亮的板材,村支书雷满生一脸自豪地说道。

  2023年初,建行湖南郴州临武支行为寺冲村富民专业种植经济联合社投放198万元贷款用于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到2023年12月底,寺冲村累计光伏发电量29.05万千瓦时,预计可以带动农民收入30万元。

  作为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为了更好地发展寺冲村的绿色经济,村集体向建设银行申请贷款资金,用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并按照要求将申请贷款纳入了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范围。而由于运用“禾望云”App实时监控每个贷款支用村的光伏电站电量收益、设备运行情况及节能减排情况,不仅为银行贷后管理提供了全面、可分析的数据资源,也让村集体实现了贷款周期的便捷高效运转。

  绿色金融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助力寺冲村光伏发展项目,只是建设银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对于金融资源本就匮乏的广大乡村来说,如何让更多信贷资金更多向绿色发展倾斜,始终亟待探索的课题。

  在广东,为支持构建养鱼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新模式,建设银行为当地一家电力公司建设运营“渔光互补”项目提供3.9亿元15年期的优惠利率贷款,用于在肇庆市马安社区、岗灶社区及周边区域鱼塘布设占地2000余亩的100兆瓦光伏面板。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1.1亿度,节约标准煤约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0万吨、二氧化硫600吨、氮氧化物约300吨,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

  强国必先强农。近年来,正是从绿色信贷、绿色产业基金等多方面发力,通过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丰富乡村金融供给,建设银行以一个个鲜活的实践,为构建金融发展乡村新生态积极探路,取得了可喜成果。

顶层设计支撑 创新实践持续深化

  为制造业绿色发展注入“强心剂”;为新能源建设按下“快进键”;助力更多行业企业实现低碳转型;推动城市、乡村人居环境“旧貌焕新颜”……可以看到,以“绿”为媒、点“绿”成金,建设银行持续加快绿色金融创新步伐,用心打造绿色金融产品,通过多样化、差异化的创新服务,不断为美丽中国建设增“绿”添彩。

  亮眼的成绩背后,必是完善的顶层设计。据了解,在建设银行党委领导下,绿色理念被融入经营管理、战略发展和企业文化,通过打造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绿色金融业务迈上新台阶。

  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实现,建设银行设立了由董事长任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和由行长任主任的绿色金融委员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讨部署绿色金融重点工作。

  在建设银行,近年来相继制定了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二十条行动计划,出台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2022-2025年)》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的战略目标,主动将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融入各项工作;印发《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明确全行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路线图。

  与此同时,建设银行在KPI考核、经济资本、贷款规模、专项费用配置等方面进一步向绿色金融业务倾斜,并强化对一级分行、子公司绿色金融推进情况的考核评价。

  此外,建设银行积极搭建投融资业务ESG风险管理框架,将气候相关因素作为ESG风险管理重要内容,纳入客户准入、尽职调查、审批、投贷后管理等环节;2023年还发布了首份《半年度ESG报告》,持续提升环境相关信息披露质量,明晟ESG评级提升至AA。

  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之下,建设银行绿色低碳导向更加突出,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建设银行持有人民币绿色债券余额较上年末增长50.7%,外币绿色债券余额增长94.6%,承销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29期,承销规模128.85亿元。

  持续加快在境外发行绿色等主题类债券步伐,包括全球首笔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示范性绿色债券、全球首笔美元可持续发展债券、中资机构首笔境外“水域保护”专项绿色债券、最大规模离岸人民币转型类型债券……

  值得一提的是,“建行-万得绿色ESG债券发行指数和收益率曲线”和国内首版《中国绿色资本市场绿皮书》的发布,更是为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建设绿色资本市场提供了中国经验。

马安社区“渔光互补”模式“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场景。

  (数据来源:建设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