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 胸怀“国之大者”,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

查股网  2024-03-09 16:23  建设银行(601939)个股分析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姜业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大行要按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建设银行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新金融服务理念为引领,持续推进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田国立认为,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行,如何通过科技手段“俯身”服务小微企业、“三农”客户和普通劳动者等长尾客户。田国立表示,建设银行是国有大行,理应在落实金融政治性和人民性的方面多做实事。

如何以新金融服务理念为指引落实金融的政治性及人民性,小微企业融资及乡村振兴则不可回避。田国立谈到,随着互联网、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建设银行在解决大企业需求的同时,也有能力兼顾千百万中小企业的需求了。而且通过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相关风险更低。建设银行也积极地做了一些尝试,尤其是在金融科技赋能方面。田国立表示,以前商业银行是争抢大客户,占市场主体9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金融资源获得感不强。因为传统经营模式下,服务小微企业成本高、风险大,建社银行这种大的国有银行过去想服务中小微客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没有精力和能力。

“新金融依靠科技手段让我们跨越了这个特别难的门槛。”田国立认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全球的金融机构都在探讨这些问题。破局的关键是金融科技赋能,建设银行把普惠金融作为一个战略,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改变传统的抵押依赖。过去传统信贷是把押品拿来抵押、银行给批贷款,但是中小微企业没有可抵押的资产。因此,建行实现数据增信,改变线下人工作业的传统模式,构建线上标准化的作业流程,真正建立起数字普惠的新模式,成为市场上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的金融机构。

数据显示,五年来市场上千万级别的普惠客户群获得了金融服务,实现了真实的普惠,小额低息且快速、随贷随还。同时银行风险平稳可控,效益得到保障,不良率下降。“保持这样良好的资产质量,是我们在科技的助力下敢于突破传统取得的成效。”田国立介绍,在加强对科创企业支持度方面,因为有些科创企业没有资产拿出来做抵押,建行率先提出了“技术流”的评价方案,“不看砖头看专利”。现在正在试点“投资流”,“不看抵押看股权”;探索“价值流”,“不看报表看未来”,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来服务科创企业的综合需求。

到2023年12月末,建设银行的普惠金融贷款余额是3.04万亿元,小微快贷累计发放贷款近13万亿元。所以,普惠金融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微企业对金融需求的获得感,也充分体现了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让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和大企业一样,有能够均等地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这对于打牢中国未来的发展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就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而言,田国立介绍,建设银行在同业中最早成立了乡村振兴金融部。其理由是,“脱贫攻坚战”对最极端贫困群体实现了帮扶,但很多贫困地区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未来如果没有金融的助力,金融资源就“流”不过去。解决不好乡村问题,脱贫攻坚的成果就很难长期有效地巩固住。因此建设银行发挥金融科技优势,设计专属产品,持续推进“1211”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来讲,就是着力打造一个“裕农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线上“裕农快贷”和线下“乡村振兴贷”两大涉农信贷产品包,一系列涉农专业化生态场景,一套涉农金融数字化风控体系。

对于建行在业界率先提出住房租赁战略,田国立告诉记者,建行从2017年就开始在住房租赁上下功夫。就是希望真正靠租房解决大部分刚需,能够让“居者有其屋”。同时,中国的住房市场非常广阔,“居者有其屋”也不狭义地指每家每户都买一套房,是整个社会要提供成熟的租赁环境。而建设银行因为长期在房地产领域发展,希望能够尽可能丰富租赁市场上的金融产品,让大家在买房之外能够多一条选择。在这方面,国外有成熟的经验,中国有极大的市场需求,建行也做了一些探索,这对改变未来房地产开发模式非常有意义。

据介绍,建行还尝试着通过金融产品的设计,把空置的房子有效利用起来,让整个社会不至于把财富集中在“盖房”上。这其实也是一种共享,租赁市场发展起来会大大地节省社会资源。比如让社会长期困扰的旧城改造问题,有了租赁这个“杠杆”之后,就变得更加灵活了,能够在提高拆迁速度的同时降低拆迁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