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三人谈:中国车企该“卷”什么?
来源:环球时报
编者的话:近日,国内多家车企领军人物再辩行业“内卷”引发广泛关注。中国汽车产业已全面崛起,海外市场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中国车企也面临国内竞争激烈、海外遭遇打压围堵的严峻挑战。中国的汽车行业应如何看待当前的市场竞争?又该如何应对出海过程中的围堵与挑战?在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目标下,我们应“卷”什么?
虚心学习,保持战略定力
付于武
相较于“卷”这个网络语汇,使用“市场竞争”来描述汽车产业的发展背景更为恰当。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产业发展阶段,多种革命如技术、能源、信息和数字革命相互叠加,推动着汽车产业经历百年未有之变革。中国汽车产业亦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在换道超车上已取得领先优势,产业链很有韧性,供应链越来越丰富,创新链充满活力。
2024年,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将尤为激烈,企业需要强化自身以应对挑战。市场竞争是产品、品牌和品质的竞争。首先,车企需要精细化产品,同时建立产业生态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其次,车企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第三,要培养具有创新力的企业。同时,市场竞争要警惕不正当竞争行为,如价格战和无底线攻击对手。
世界汽车产业有近140年的发展历史。尽管经历过多次变革,但车企追求卓越,高度重视节能、安全、环保和舒适性等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一直都没有变。在很多方面,中国车企还要虚心学习,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产业的差距,保持战略定力,正确理解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保持产品力,实现规模化生产。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应学习国际车企的战略规划,兼并重组、协同配合,形成既竞争又协同的新生态。长期主义和国际视野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成功国际化至关重要。正如丰田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的20多年精心谋划所展示的,我们需要有长期的规划和坚持。集团化发展和技术创新是汽车产业链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汽车创新是系统性的,需要不断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贸易壁垒和反补贴调查。面对欧盟对中国车企增加的关税,我们不应感到害怕。中国汽车产业拥有3000万的产能和最全的制造业门类,我们有责任和能力在全球市场作出贡献。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丰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进入美国市场,还是现代汽车在美国和欧洲的发展历程,都充满了障碍和困难。这要求我们做好准备,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当地文化,建立供应链,并与当地资本和劳动力进行有效合作。(作者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本报记者李萌采访整理)
向良性竞争“卷”
许广健
“卷”的本质就是竞争:自古以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企业必须全力以赴,才能留在市场的“牌桌”上,迎接新的机遇与格局,赢得发展主动权。笔者认为,如要回答“中国汽车行业应该‘卷’什么”这一当下的热点问题,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应首先思考如下三问。
第一,为什么要“卷”?就产业自身而言,汽车作为现代工业技术的“集大成者”,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不断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快速迭代。就发展进程而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在路上,诸多关键领域仍与标杆企业存在差距。《日本经济新闻》援引海外调查公司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乘用车销量前十车型中,中国车企的产品暂未上榜。就市场而言,消费需求的内涵不断延伸,持续提出新需求。企业必须砥砺奋进,才能跟上发展的大势。
第二,要“卷”向何方?“卷”一定要向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杜绝恶性内耗。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及企业的相关披露,2023年我国汽车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5.04%,而丰田汽车2023年度毛利率为20.77%,净利率也高达11.25%。当下汽车企业盈利空间承压。因此,尽管“性价比”是攻城略地的利器,但企业绝不能仅关注价格,更不能一味打“价格战”。应以电动、智能、网联、绿色、健康等新兴潮流趋势为抓手,坚守安全底线和长期主义,不断向着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业链韧性与生态稳定、让消费者得实惠等方向去进步。
第三,要如何去“卷”?当前汽车出口规模快速增长,中国汽车也“卷”到海外。以国际化竞争为例,一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主机厂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在海外建立良好的产业协作机制,建立健全检验检测、标准认证、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服务水平和体系化服务能力,实现产业链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二是培育协作共赢的能力。中国车企应考虑充分用好国外合作伙伴资源,与当地企业和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不应仅限于贸易关系,而应深度绑定,全程参与到品牌建设、营销,甚至生产、研发环节,还要考虑属地生产,与当地充分共享蛋糕。三是全面提升产品力。汽车产品对目标消费者的吸引力是多维度的,特别是企业关注的以欧洲为代表的高利润成熟市场。应在性价比之外,注重提升在品牌形象、产品性能、售后服务水平、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等多个维度的综合竞争力。(作者是中国汽研北京院国际化研究专家)
应对全球竞争需要突围之策
朱思翘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化环境下面临严峻挑战,是欧美贸易保护主义与汽车行业产业变革复杂交织、相互影响的深刻体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全面崛起,不仅整车出口激增,且与之紧密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在不断扩大海外市场布局,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市场份额等方面,与美欧等传统汽车强国形成激烈竞争格局,甚至呈超越的强劲态势。而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欧盟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汽车工业作为欧盟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兴衰也直接关系到欧盟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于6月12日公布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拟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并拟于7月4日起由各成员国海关执行,试图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确保本土车企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这对中国车企而言,挑战变得更加严峻了:首先,加征关税将直接提高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售价,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其次,加征关税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市场份额缩减等,为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长期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第三,中国车企需重新评估供应链策略,包括寻找替代的出口市场、调整零部件采购来源等,从而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欧洲本土车企可能借此机会加强本土市场的保护和扩张,进一步挤压中国车企的生存空间。
在此背景下,中国车企更需“突围之策”以积极应对挑战。一是加大研发投入,中国车企应注重提升电池技术、电机技术、高级别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和创新研发,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二是推动本地化生产,在欧盟及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建设生产基地,降低关税对我国电动汽车出口的影响,同时引入新能源技术、绿色工厂,促进中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合作;三是加快多元化市场布局,积极开拓东南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加强在电力开发、汽车零配件等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合作,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有效拓展新兴市场。(作者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