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电董事长卢铁忠:核能技术走出去,能做更多贡献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在核能已成为全球多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重要支柱能源的背景下,全球核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市场正迎来全新的竞争局面。与此同时,中国始终保持较高的核电站安全运行纪录。近年来,中国为许多国家提供了核能技术应用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之一,中国核电技术将如何构建与中国核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核电”)董事长卢铁忠近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介绍了中国核能技术的“国际发展战略”。
中国正加快“走出去”
在全球多国纷纷提出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后,核电这一高效的新能源技术就成为大力发展的重点。中国核工业作为国家安全重要基石,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将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卢铁忠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介绍称,“2021年以来,多重因素‘共振’导致全球范围内出现能源供需结构性失衡,国际能源价格涨势迅猛,世界多地出现能源供应短缺和限电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本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大国能源安全战略加速调整,促进能源供应来源多样化,加强本国自身供应,这一新形势为全球核能复兴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与此同时,中国作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方针。其中,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核集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覆盖核工业全产业链的企业,也是中国核电的母公司,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建立现代能源体系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使命。
卢铁忠进一步介绍称,中核集团已成功向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7个国家出口7台核电机组、7座研究堆和1台次临界装置,并和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华龙一号”全球首批4台机组已经全部按期建成投运,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批量化在建的4台机组也进展顺利,这为世界提供了发展第三代核电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与此同时,中核集团正在和巴基斯坦、阿根廷、沙特、阿联酋、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进核能项目合作,致力于打造“一带一路”的更多典范工程。
2月6日,位于海南昌江的“玲龙一号”外穹顶进行吊装作业。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被誉为“国之重器”“国家名片”的“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在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福岛核事故反馈以及中国和全球最新安全要求,研发的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使用自主研发的CF3先进核燃料组件、实现18个月换料周期,并运用了大自由容积双层安全壳、抗大飞机撞击等先进设计理念,充分保证了核电厂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先进性,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是全球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技术之一,已成为世界核电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此外,由中核集团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化多用途小型堆“玲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于2021年7月13日在海南开工建设,这也是全球首个开工建造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标志着我国在模块化小型堆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卢铁忠称,目前沙特、阿联酋、约旦、印尼、泰国等多个发展中国家对小堆都表现出浓厚兴趣。同时,中核集团积极响应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小堆倡议,参与了国际原子能机构首个小堆用户需求文件编制工作,为模块式小型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卢铁忠称,“我们还持续推进与俄法等‘老朋友’全面合作,拓展与欧洲关键小国等‘新伙伴’深入合作,筹划设立东欧研发中心,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和重新洗牌机遇,不断提高国际科技人才在中核集团科学研究任务和工程实施中的参与度,配合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国际影响,开拓国际市场,助力中核集团全产业链‘走出去’”。
中国核工业有“全产业链”优势
中国核工业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勇于参与国际竞争的底气何在?在卢铁忠看来,中国核工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全产业链”,其中,中核集团已掌握了世界主要堆型核电站的建造、运营和维护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核电品牌,同时积累了大量海内外工程管理和建造经验,这大大提高了中核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卢铁忠介绍称:“从发展规模上说,目前我国在运机组55台,装机容量5730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二,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而且,我国还拥有世界上唯一一家覆盖核工业全产业链的企业——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从核工业全产业链角度整体统筹,实现均衡发展,我们的核电建设也更有底气。”
从技术品牌角度而言,卢铁忠认为,我国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能力、建造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自主设备供货能力大大增强。除了“华龙一号”和“玲龙一号”之外,中国核电还有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和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核电在核反应堆设计与实验、铀矿勘查与采冶、高温气冷堆、聚变堆、核工程建造技术等领域近半数专业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我国核工业科技水平已实现从跟跑、并跑并存,局部领跑的转变。我国核工业发展与我国国际地位基本匹配。
卢铁忠表示,核工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应该是市场和政治的双重竞争,我国核电技术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苦卓绝创新发展已具备与国际先进核电国家在国际舞台同场竞技的实力,我国出口巴基斯坦的“华龙一号”项目实现69个月的三代核电建造最佳业绩,远超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核电设计、制造及建造水平。我国现在正处于由核大国向核强国奋进的关键时期,核电作为核能和平利用的能源形式,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需要在基础科研、核能原创技术发展等方面加强投入,尽快取得卓有成效的原始创新成果,整体提升我国核科技研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核技术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
每年对外支援数十名经验丰富的专家
2月29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与中核集团中核工程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这是中国在成功安装ITER“心脏”设备之后,再次承担其核心设备的安装任务,中国为ITER计划顺利推进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中核集团积极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深化合作交流,在全球核治理中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卢铁忠介绍称,30多年来,中国核电通过技术创新和经验分享,形成了相对于全球同行更强的驾驭不同核反应堆堆型复杂性的独特创新能力,除了核能技术服务“走出去”,中国核电在国际组织层面的交流在持续进行,与国内外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其中,中国核电每年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支援数十名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各国核电运行、建造领域经验共享与技术、管理能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全球碳约束的大背景下,核电正在成为全球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中国核电的国际化目标之一也是推动更多国家采用核电作为能源供应的一部分,从而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性。卢铁忠表示,未来,中核集团将致力于与“一带一路”国家携手打造更多典范工程,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推动构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