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世界核电第一塔”在建工程,对中国核电发展有何影响
海水二次循环冷却技术在廉江核电项目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核电项目环境友好性,拓宽我国核电厂址开发的布局和空间,为我国核电厂址开发建设提供重要示范和借鉴。
6月16日,国家电投广东廉江核电项目一期工程1号机组冷却塔下环梁一次浇筑完成,标志着1号机组冷却塔筒壁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虽然国内目前现役和在建的核电站项目已达数十座,但广东廉江核电项目关注度依旧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广东廉江核电项目一期工程建设2台CAP1000三代核电机组,在国内首个采用海水二次循环冷却技术。这既是我国核能领域首次开发使用超大型冷却塔,也是世界首个核电超大型高位集水海水冷却塔,因此被称为“世界核电第一塔”。
日前,第一财经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辖廉江市车板镇田螺岭的施工现场。暑气渐浓,数千名工人紧张而有序地在工地上忙碌着。吊机林立、大型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机械作业声不绝于耳,偌大的站区内若干核心建筑群已具雏形。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海水二次循环冷却技术在廉江核电项目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核电项目环境友好性,拓宽我国核电厂址开发的布局和空间,为我国核电厂址开发建设提供重要示范和借鉴。
国内核电首次应用冷却塔
在能源领域中,冷却塔并不是一个新鲜事。因为工业社会发展至今,大量能源设备的发电逻辑本质上依然要回归到“烧开水”,再由烧水产生的水蒸气带动汽轮机产生电量。冷却塔的作用则是释放水体中不能用于发电的余热。
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在于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会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热能;高压下的冷却剂把热能带出,在蒸汽发生器内进行热交换生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旋转,从而产生电能。
以往,冷却塔在国内多用于火电行业,在核电领域应用尚属首次。
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现役的核电站几乎都临海而建,可以就近利用海水对余热进行冷却,这种方式被称作“海水直流循环冷却”。但廉江核电有所不同,它的厂址位于湛江市辖廉江市车板镇田螺岭,距离南侧位置的取水海岸约有11公里。于是它采取了“海水二次循环冷却”,即通过冷却塔将余热传导至大气,以大气作为最终热阱。
服务对象从火电到核电,冷却塔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挪了个地方。站在2号机组核岛前,国家电投湛江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环境友好、取水量小、安全稳定是廉江核电冷却塔的三个特征。
张震表示,廉江核电项目采用的是“超大型自然通风高位集水冷却塔”,简称高位塔,一期工程两台机组一机一塔配置。单塔淋水面积20000㎡,塔高218.7m,是世界首个核电超大型高位集水海水冷却塔。由于高位塔无淋水雨区,进风均匀,冷效高,相比于有雨区的常规淋水塔,同等条件下,高位塔的换热面积可减少2000多平方米,而且由于没有雨区,所以整个塔的运行噪声更低,效率高,对环境友好。
在二次循环系统中,冷却塔利用自然对流换热和蒸发冷却原理实现热水与空气的热交换,将不能用于发电的余热排放到大气中。当空气自冷却塔下部进入,循环水自配水系统向下喷淋,通过水—气对流换热、蒸发散热对循环水进行冷却,空气被循环水加热而抬升,形成水蒸气从而带走热量,同时水蒸气在塔顶遇冷凝结成水滴又回到塔内。
相较国内同容量采用直流循环冷却方式的核电机组,廉江核电的循环设计使得取水量大大减少,仅为同等规模直流循环核电站的二十分之一。同时,这种设计也大大减少了对区域洋流的影响,可以有效避免海生物卷吸效应,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核电厂取水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廉江核电项目处于台风多发区,这也要求核电安全必须经得住极端天气的考验。
国家电投湛江核电副总经理李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评估核电站选址时,核电的安全性、工程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环境的适宜性等多方面都经过了严格论证,其中就包括水文气象、极端气候等因素。出于安全考虑,廉江项目冷却塔设计中考虑了各种极端外部条件,确保建设及运行期间绝对安全。
“目前广东有6大核电基地,都在沿海,都在台风带上,很多机组已经运行多年,事实证明具备抗台风能力,这也保障了区域供电安全。”李强分析称。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廉江核电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总装机862万千瓦。其中一期工程2台机组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将于2028年前建成投运。建成后,2台机组的年发电量将达到约200亿千瓦时,以城镇居民每户用电量12.5千瓦时/日计算,将满足438万户居民1年的用电量。
核准预期提速
海水二次循环冷却技术在廉江核电项目的应用,拓宽了国内核电厂址开发的布局和空间。
一位核电行业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业界对于国内的核电发展速度和规模抱有较高的期待。一方面,是因为包括廉江核电在内的新建项目贡献了多项创新技术,在保证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拓宽了选址范围;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电力需求增长加快,对绿色低碳的稳定电源的依赖程度有所加强。
《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新开工核电机组5台,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949亿元,创近5年最高水平。截至2023年底,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3030万千瓦,无论是在建数量还是装机容量均保持世界第一。
“国内发展核电的主基调,是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虽然去年投资的规模偏高,但是总体也保持了比较稳定的节奏。一般核电站的建设周期在七到十年,因此核准提速后短期内对于缓解电力增长压力还难以起到作用。目前来看,出于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央国企依然是投资建设核电的主体。”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分析称。
中信证券近期发布的研报认为,中国自2019年核电重启以来,项目批复节奏明显提速,有望在此轮核电重启周期中跃居世界第一核电大国。核电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前期大量累积订单及新增项目落地将推动长周期零部件环节在2024年到2026年迎来三年景气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