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中国金融品牌建设 中信银行举办“信·新”品牌高质量发展论坛
转自:经济日报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由中信银行主办、新华网承办的“信·新”品牌高质量发展论坛于11月23日在北京举行。来自金融机构、智库、媒体、高校、企业、品牌评估机构等领域代表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深入探讨高质量金融品牌建设路径,为助推更多的中国金融品牌走向世界前列贡献智慧。
近年来,我国金融品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对供需结构升级的推动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第三方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全球银行价值500强统计数据显示,最近10年来,中国银行业品牌价值整体呈增长趋势,在该榜单品牌价值总和的占比,从2014年的12%增长到2023年的31%。同期,中国银行业的品牌强度从64增加到68,仅取得微弱增长。这显示出中国银行业品牌价值已经做大,但相比较全球银行业,品牌强度仍显不足,推动由大到强的转变已箭在弦上。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升了金融工作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信银行行长刘成出席论坛并致辞指出,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建设金融强国需要强大的金融品牌作保障。好的品牌既能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持续稳定“高质量”提供保障,又是“高质量”发展的象征,二者相辅相成。
刘成表示,品牌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品牌是时间的朋友,非一日之功,非一力能为。做强做大金融品牌,需要多管齐下,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坚决服从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依靠行业合力,多方协同发力;三是依靠金融创新,推动品牌可持续发展;四是积极走向世界,做实金融品牌。
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学军表示,金融品牌是金融企业一道隐形的生命线,关系到金融机构的外部评价,影响着机构的正常经营和行业的稳定发展。长期以来,新华网密切联动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汇聚行业智慧与力量,全力与金融发展新部署“合辙”,与市场各方新需求“共振”,与人民美好生活新向往“同频”。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以《金融发展与银行品牌》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银行品牌建设关乎银行的发展方向、质量以及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也是整个金融生态和金融系统发展的重要问题。做好银行品牌建设,关键在于银行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与客户共同发展,并做好风险防范。
建设高质量金融品牌,是赢得消费者认同、集中展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事要事。对知名跨国企业而言,品牌是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增值能力的综合反映。
会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指出,品牌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支撑。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品牌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开放。当前我国品牌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看全球已经进入品牌经济时代,从国内看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品牌建设创造了巨大空间。下一步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努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推动中国品牌快速崛起走向世界,加快推动我国由品牌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变。
此次论坛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品牌调研报告(2023)》。Brand Finance中国公司总裁陈忆登作为发布人并作解读。他指出,国内各家银行充分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留下印记的重要性,纷纷采用创新的品牌战略,以提高其品牌定位和亲和力。大型国有银行在零售银行、对公业务市场都占据主导地位,享有较高的品牌“熟悉度”和“认知度”,但股份制商业银行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个化性服务和产品,并在“创新度”这条赛道上迅速腾飞。中信银行在科技资源投资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反映在其“创新度”指标的高分上。同时,中信银行在“产品创新度”方面表现抢眼,在全国设立了55家“幸福+”网点,加强了对老年人的服务,包括中医保健、退休理财教育和防范金融欺诈。在对公业务方面,中信银行与各家商业银行相比也保持了良好声誉。这种来源于其对诚信的承诺、对稳健业务关系的关注、对企业银行业务的专业化及对现代化的执着追求。
此外,论坛还发起了“信新同行”品牌行动倡议,呼应实施金融品牌战略,完善金融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共同呵护金融品牌成长,培育品牌金融标杆,加强金融品牌经验交流,传递中国金融品牌理念,讲好中国金融品牌故事,打造中国金融“百年老店”,不断增强全球消费者对中国金融的品牌认同,为我国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出应有贡献。(经济日报记者 武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