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临门逆势增长背后:单腿狂奔与AI泡沫
在行业集体承压的背景下,喜临门却交出了一份“逆势增长”的半年报:营收40.2亿元,净利润2.7亿元,双双实现正增长。这份成绩单不仅让公司股价在业绩公布后涨停,更在资本市场掀起一阵热议——这家以床垫起家的传统企业,是否真的找到了穿越周期的密码?
然而,光鲜数据的背后,暗流涌动。喜临门二季度业绩的“V型反转”依赖单一品类拉动,营销费用激增吞噬利润空间,净利润增速波动如过山车;与此同时,公司高调宣布“2025是AI元年”,却面临研发投入缩水、智能产品市场遇冷的质疑。更耐人寻味的是,在业绩刚刚回暖之际,公司便抛出慷慨分红方案,大股东陈阿裕及其关联方成为最大受益者。
这场“复苏”究竟是行业触底反弹的信号,还是资本运作下的短期狂欢?当AI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万能解药”,喜临门的战略抉择能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业绩回暖背后:依赖单一品类与营销驱动
翻开喜临门的半年报,业绩的“冰火两重天”令人咋舌。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滑1.8%,净利润暴跌19.3%;而到了二季度,营收突然跃升至22.9亿元,同比增长4.3%,净利润更以22.4%的增速强势反弹。这一戏剧性转折的背后,是核心产品床垫的“力挽狂澜”。
数据显示,二季度喜临门床垫收入达15.3亿元,较一季度激增4亿元,贡献了当季超六成营收。作为毛利率最高的产品线(二季度毛利率38.4%),床垫的爆发直接拉动了公司整体盈利水平。然而,这种“单腿走路”的模式也暴露出致命风险:同期,软床及配套品、沙发品类营收分别下滑9%和20%,显示出其他业务线的疲软。
床垫市场的集中度提升,头部品牌通过渠道下沉和产品升级抢占份额,但喜临门过度依赖这一品类,一旦竞争加剧或需求回落,业绩波动将不可避免。
营销费用吞噬利润,分红方案引争议
如果说床垫的爆发是“天时”,那么喜临门在营销上的“豪赌”则堪称“人和”。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8.34亿元,同比激增6500万元,占营收比重攀升至20.7%。其中,广告及业务宣传费达2.06亿元,同比增长5%,远超营收增速。
这种“烧钱换市场”的策略,在短期内确实换来了销量增长,但也让利润空间承压。二季度,公司毛利率虽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但净利率仅8.5%,较去年同期提升不足1个百分点。更值得警惕的是,喜临门的盈利能力长期呈现“大小年”特征:2018至2024年,净利润增速如过山车般起伏,从未连续两年保持正增长。
在业绩刚刚扭亏为盈之际,喜临门却抛出一份慷慨的分红方案:拟每10股派现2.8元,总派现金额1.04亿元,占净利润比例达39%。这一举动看似回馈股东,实则暗藏玄机。截至6月30日,董事长陈阿裕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36.05%股份,意味着约3700万元分红将落入其口袋。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喜临门上市以来首次年中分红,过去11次均发生在年末。
在行业下行周期,公司选择将大量现金用于分红,而非储备资金或投入研发,这种战略取向值得商榷。
AI转型困局:高端化受阻与质量争议
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之际,喜临门将目光投向了AI赛道。2024年,公司推出智慧睡眠生态品牌“aise宝褓”,主打智能床垫产品,定价区间1.28万至9.88万元,试图通过“科技溢价”突破中高端市场。然而,这款被寄予厚望的产品,市场表现却堪称惨淡。
截至目前,宝褓在天猫、京东旗舰店的关注人数分别仅1032人和246人,与慕思、梦百合等竞品相差甚远。更尴尬的是,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消费者对宝褓的吐槽集中于“技术代工”“功能鸡肋”等问题。
尽管财报中大篇幅渲染AI战略,但喜临门的研发投入却与营销费用形成鲜明对比。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仅8233万元,同比下滑8.63%,占营收比重降至2%;而销售费用则是研发费用的10倍之多。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路径,与其宣称的“向科技型睡眠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目标背道而驰。
出海战略的受挫则进一步挤压增长空间。上半年喜临门跨境电商营收却同比下滑17%。尽管外销收入占比较2024年略有提升,但24.73%的比例仍显弱势。在海外业务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国内市场的高端化转型又遭遇技术质疑与消费疲软双重夹击。
从依赖单一品类的业绩反弹,到高举AI大旗的转型尝试,这家企业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争议。
然而,真正的转型从来不是靠概念炒作或资本运作就能实现的。当营销费用远超研发投入,当高端产品沦为“智商税”代名词,当质量问题频发侵蚀品牌信任,喜临门的AI战略,更像是一场“皇帝的新衣”。
当"以旧换新"政策红利逐渐消退,当AI概念遭遇市场理性检验,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故事包装,更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积累与产品革新。如何在保持规模增长的同时,构建真正的技术护城河?如何平衡短期营销投入与长期研发储备?这些问题,决定着喜临门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