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设集团季锦章:数字时代交通基础设施运维的新机遇

演讲嘉宾丨季锦章
文字整理丨蒋雨林
文字审核丨季锦章、吴志玲
编者按:本文为季锦章先生12月6日在“预见2025暨攀成德第八届建筑业年度论坛”上演讲的速记稿,文字略有删节,经其本人确认。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是华设集团智能与数字化的专业总工,非常荣幸受邀参加预见2025年度论坛。这两天我聆听了部分嘉宾的演讲,确实是获益匪浅,感悟良多。我今天的分享可能和他们的有点不同,我希望在行业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讨论数智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与方法,实现专业发展与业务增长。我的演讲会相对微观,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首先,介绍一下华设集团。第一,华设是第一个上市的设计院。有些设计院是以科研机构身份上市的,我们是第一个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设计院。第二,华设是第一个获得综合甲级设计资质的民营企业。我们是第63家获得综合甲级设计资质的企业,前62家都是国企、央企。第三,华设是全国专业最齐全的设计院,业务涵盖公、铁、水、航空四大基础设施领域。
当前经济下行,华设的传统公路业务受到了很大冲击,虽然水运业务增长较快,但占比不高。所以,从整体来看,下行是必然趋势。2010年,我到美国考察,当时国外的工程咨询公司已经经历了几轮的兼并和合并,这种兼并潮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必然发生的。所以,下行是必然的,但在下行的时候,仍有一些局部的机会,一些专业如数字化专业却有非常大的发展机遇。
接下来给大家汇报四个方面内容,重点介绍第四部分运营维保市场的策略。
—1—
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1.相关政策
2023年9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也叫131号文件,明确了未来几年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目标,这个文件在交通行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尽快落地该文件,2024年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下属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分会组织了应用标准指南——《公路工程BIM设计成果交付技术指南》的编制,指南的编制,聚集齐了行业内的主要力量集中办公。交通部公路局局长、处长亲自带队,到全国各地推荐、介绍131号文及《指南》,目的是让大家理解交通部对公路行业数字化的想法和发展方向。
同时,今年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在全国分期资助300亿元,但地方配套标准不一样,中部发达地区,地方要求配套75%,财政部资金占25%;西部地区只需要自筹配套60%,财政部资金占40%。
另外,今年还公布了第一批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域(共8个,表1),后面还会有项目陆续通过交通部的评审。江苏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一些具体的实践,并且已在全国形成一定的示范作用,在这次评审中,江苏交通运输厅的一把手亲自到交通部汇报,取得了高分,目前补助资金已经到位了。
表1 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域(第一批)

2024年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表2),共包含20个城市,江苏有3个城市上榜,分别是南京、苏州、无锡,其中无锡是全国第一个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示范试点城市。2024年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公路分会的年会在无锡召开,其中一个议题就是考察无锡的“车路云一体化”现场。
表2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

▌2.数字化相关概念
我们从“十二五”开始讲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十三五”开始讲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但到目前为止,对数字化内涵是什么?怎么转型?还是有很多争论,行业迄今没有对数字化是什么达成一致理解。
我认为数字交通的概念比较简单,分为数字化采集体系、网络化传输体系、智能化应用体系三个方面,行业中更关注的是智能化应用体系。
图1 数字交通

现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洋(原四川省交通厅厅长)到交通部当总工程师,第一个月就召集了各单位到北京探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方法和路径,会上大家都在讲智能化应用。我当时很纳闷,和交通部的一个司长探讨说:“我们谈数字化转型,为什么大家仍然在讲以前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内容,为什么不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如何数字化、数据如何标准化、数据如何应用上呢?”他说:“最终目标是智能化应用。”
很多人认为数字化转型仍然是在原来信息化基础之上的一种延伸,但事实上,对设计和施工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在概念和内涵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设计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包含业务数字化、数字化业务、管理数字化三个方面。
在管理数字化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管理数字化系统,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升,而不是变革,需要的是把数字化系统做得更好、更实用。
业务数字化方面,施工企业的数字化作用也很大。比如,湖南建投把所有在建项目的成本、合同放在一个平台上管理,那么项目成本就可以计算得非常精细。同时,它还把每个项目的横向信息放在平台上展示,这样可以做横向比较,让优秀的项目负责人脱颖而出。湖南建投建了很多五星级酒店、体育场馆、综合枢纽,这些都需要专业的运营公司运营。但在市场化环境下,湖南建投也希望组建一个团队,将运维嵌入到业务里面,到市场上去参与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它在集团、子公司、项目层级都有数字化团队,那么团队把建设过程中所有的数字化成果积累下来,再给到后面的运维,这样比业主或其他单位单独做运维要省很多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设想,也是大家可以尝试的。
行业里经常能听到工程数字化、数字化工程、业务数字化、数字化业务、产业数字化、数字化产业,但往往都和智能化业务相混淆。以我们所处的设计行业为例,工程数字化就是如何把一项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隧道、机场、铁路)进行数字化表达,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龙头在设计单位;而对于施工单位而言,数字化转型就在于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这是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所以,要根据业务类型确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我反复强调,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要实现数字化运维,设计数字化才是真正的龙头。而设计院的数字化转型应该重点针对设计本身,要打破传统的点、线、面的设计思维,要有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思维,而且是考虑施工工艺的数字化设计,这是设计行业的变革,是对设计方法、设计流程、设计成果颠覆性的变革,难度非常大!行业内大家普遍关注数字化设计工具的开发,是希望能把数字化设计的方法内嵌到工具中,所以,设计院在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应该关注的是找到便捷实用的、能为设计人员广泛接受的数字化设计方法。依据数字化设计成果的预制、施工与管理,有透视整个建造过程的功效,能充分体现数字化在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价值。数字化的设计能力将是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
图2是我们自己画的,就是希望能够理清工程数字化、数字化工程的内容有哪些,IT技术有哪些、会用到哪些IT技术、需要去研究哪些IT技术。我们研究IT技术的目的是应用,不是开发。
图2 数字化概念图

在今年(2024年)的“上港杯”长三角智能交通创新技术应用大赛中,江苏的“云网数图”(图3)获得第一名,这是行业里最典型的数字化应用场景,符合行业现状的需求。“云”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网”就是网络;“数”包括运营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图”就是全省交通基础设计一张图。
图3 “云网数图”

江苏省参赛的《长三角典型区域大通道智慧扩容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大赛一等奖,通过智能化技术有效提升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安全,这也是智能化运维里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梅大高速与陕西柞水事件,对行业影响非常巨大,行业更加重视交通设施的安全及事件的及时发现与预警,这对行业来说,是确定的市场机会。
—2—
运营维保市场分析
今年大部分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下降的,但也有个别省份,比如天津市和安徽省都实现了增长。一个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区域里设计院的业绩(图4)是正相关的,但利润不是,虽然有的地方投资增长了,业务也增长了,但利润却下降了。从图5可以看出,基本上所有设计院的利润都是下降的。
图4 交通行业部分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增长对照图


▌1.智能交通市场
根据交通部的数据,2024年1-10月份公路水路的总投资大约2.3万亿,这意味着设计行业的市场份额大约是1000亿,这已经是高估了。而全国智能交通的市场份额就有2000多亿(图6),几乎是设计行业的2倍。事实上预算很高,全年智能交通投资预算在5000亿以上,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落地的有1000亿,已经招标、已经实施的接近2000亿(图7)。所以,智能交通的市场是非常庞大的。
图6 2019-2024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


但智能交通市场区域差异比较大,有的地方投资量很大,比如北京仅一个车路云体系的投资就超百亿,长三角、珠三角也保持几十亿的规模;但有的地方投资量很小,比如内蒙古、黑龙江,只有几个亿的规模(图8)。
图8 2024年道路智能交通区域市场对比

▌2.轨道交通运维市场
轨道交通运维市场也有上千亿的规模,目前全国50多个城市有轨道交通,并且轨道交通行业的安全要求比公路交通行业要严格得多。轨道交通行业里有一个概念,叫“故障安全”,就是故障发生以后必须要停下来检查,把故障消除才能继续运营。设计行业往智能化行业转型,困难在于工作方式、工作思路不一致;设计行业,基本是“大概”“差不多”就行,但运维行业必须是百分百正确。所以,虽然轨道交通运维市场规模很大,增长也是确定的,但“弱水三千,能否取一瓢饮”不确定。
—3—
运营维保市场机会
▌1.细分领域划分
智能交通市场涉及的专业非常多,按层级来看,现代交通服务业层面,包括规划、咨询、一部分的运维等;IT软件产业层面,包含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维系统等;IT基础支撑层面,包括中间件(如数据库、硬件设备)等;传输层面,包括网络传输通讯设备等;核心器件层面,如传感器(图9)。
图9 智能交通细分产业分类

事实上,传感器设备占到智能交通市场的40%,尤其是视频设备,占比很高。行业里最大的视频设备提供商是杭州的海康威视,它的发展几乎是“置死地而后生”。海康威视最早是做视频显卡的,效益很差,日子过不下去了所以开始寻求转变,做全系列的视频产业链,目前在交通、安防等行业有上千亿的市场规模。虽然今年行业下行对它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多年的技术积累也奠定了它行业龙头的地位。我觉得它的经历可以给寒冬里的企业一点信心。
▌2.市场机会分析
不同于具象的高速公路可以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定义,智能交通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一样,都是抽象的,大部分都是用场景来描述,没办法明确定义,所以,还是要做一些分析。比如,通过SWOT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智能交通行业里面,我们面临的对手是谁?有哪些竞争优势?资源优势、资源禀赋是什么?再比如,通过PEST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现在市场环境如何?技术目前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未来是什么水平?
技术方面,华为等大型企业的做法我们是学不来的,但其中的思想可以借鉴。比如Intel的阳谋——产品不断地升级换代,每迭代一次,就广而告之:“你们前期买的产品已经不行了,要换了,我们的指令已经换了,效率更高了、速度更快了”。一波接一波地收割!
华为是做通讯的,它为什么要提出车路云、“云网端边”的概念,实际上还是为了它的网络产品。这几年我们的手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原来的手机就是为了打电话,现在动不动就好几页的应用,这主要还是得益于通讯系统,特别是4G、5G出来了以后,很多应用应运而生。所以,很多新技术的发展都是因为多种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行业里面,尤其是设计企业,都在讲概念。我一直说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要别人讲什么你就做什么,今年的概念很多——AI、车路云、车路系统……但其实所有的概念都不影响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本质,你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就做什么事情,不要觉得车路云的概念新,就跑去做。
还有苹果的三个营销哲学,非常有意思。第一个是Empathy,意思是“共情”,苹果认为他做的东西就是符合你的需求的,而不是说市场调研出来你需要什么,我帮你做。第二个是Focus,就是“聚焦”,只聚焦于产品。第三个是Impute,就是“灌输”,苹果拼命地在全世界营造一种氛围——“我就是最好的,是引领行业的”,让人认可自己的产品。其实设计行业也一样,企业本身和员工其实都是我们在行业里面立足、拓展市场的根本因素。
现在数字化设计技术推行很难,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的惯性思维,要想改变太难了;二是有人会觉得既然传统技术也能实现,为什么要用新技术?实际上,我们推行数字化设计,并不是所有工程都要采用数字化设计的方法,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采用数字化设计,有显著的效益,设计院一定要有一支队伍掌握数字化设计的能力,形成数字化设计的流程和方法,这是竞争的核心。
大家可以看近些年的招标,哪个不要求数字化?但设计院常常是糊弄过去,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品牌美誉度下降、业主信任危机,对行业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数字化设计要“以终为始”,如果你没有考虑到数字化设计成果在施工、运维、管理阶段的应用,那你的数字化成果其实是在“自嗨”;只有能在全生命周期应用,才能产生价值。但设计院很难做到,因为现在设计院的空心化太严重了,都在抄规范、抄图纸,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太少。原来设计院是引领行业的,现在是履行行业里的建设管理流程,如果政策一变,很可能会失去一大部分市场,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做事一定要踏实,对于现在能做什么、未来能做什么,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就像2000年提出的“两化融合”,现在24年过去了,是不是所有的工厂都实现了呢?当然不可能,但我们在全国有70多个灯塔工厂,像海尔、海信、宝钢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是非常成功的,这对它们的产品、公司发展、市场地位、效率提升都很有帮助。最典型的是宝钢的两化融合,不仅工厂获益,还孵化了一个上市公司——“宝信软件”,当时为了给宝钢做信息化系统,宝信软件分两期投了6个亿才成功,第一期失败后甚至队伍都解散了。所以,产业数字化做得好的,才能裂变成有行业影响力的数字化产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有时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我认为设计单位的数字化还是应该放在设计本身,基于数字化设计的成果,再去做数字化业务。但数字化设计是非常难的,因为传统的设计是简化的设计,而数字化设计是非常精细化的设计,要想有这方面的能力,就要舍得投入,要改变思维方法。采用数字化技术,脑子里要有工程对象,要有工程对象建设的全过程,这要掌握的知识就太多了!现在行业里面的数字化成果有很多,比如数字化底座,数字化汇报系统,为什么汪洋总工到交通部的第一个月就召开讨论数字化转型?就是因为仅是数字化成果中“三维可视”,在四川就有非常大的价值。四川灾害比较多发,用三维展示的方法抢险救援,就能知道从哪个地方进入、从哪个地方出去、从哪个地方抢险。另外,四川交通院还开发了一个做方案的软件叫“经天路图”,选择不同的建设方案,立马就能把工程概算估算出来,非常方便。
实际上,对于设计院的数字化转型来说,最重要的是IT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双向奔赴,IT人员要理解工程对象,技术人员要理解IT逻辑;但IT人员理解工程对象相对容易,设计人员理解IT逻辑很困难,需要培训。
—4—
运营维保市场策略
2016年,华设成立了BIM中心,后来自主开发了五大平台:BIM资源库管理平台、BIM协同设计平台、CIM基础平台、BIM建设管理平台和BIM运维管理平台。其中建设管理平台花了360万,其中290万给华设下属的软件公司,BIM技术中心留了10万管理费,还专门拿出60万给项目管理公司现场使用,开发的软件平台在现场应用时,有问题立即就反馈回开发组。我觉得我们当时的路径、方法和商业模式都是非常成功的,这个平台目前每年有五六千万的合同额。另外,平台建起来以后,人和环境也很重要,当规则确定了之后就要按规则办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但首先是要按规则来。所以,无论是华为的雄心也好,谷歌的意图也好,都告诉我们一定要深谋远虑,要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技术的积累打入运维市场。
图10是我们认为数字化能带来业务拓展的逻辑。我们在做数字化的时候,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我们的主业是设计,市场是有限的,要想在市场中有一丝竞争力,就要差异化,而数字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差异化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支撑,哪怕是把设计业务的市场半径稍微增加一点,成效也是非常巨大的;同时,再去拓展数字化的建设管理与运维市场。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托主业进行拓展,这是我认为的“第二增长曲线”的逻辑。
图10华设集团“第二增长曲线”逻辑图

其次,一定要融合创新。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戴密斯,就是把AI技术应用到了传统业务里去。人体的蛋白质有2亿类,一个博士要把一种蛋白质研究透彻要5年时间,他采用AI去研究后,进展很快,现在已经全部研究完成并且成果也在全世界共享了。
图11是Gartner曲线,非常有意思。一般来说,所有新技术的应用都有预期和实际的差别,当技术在行业里特别流行的时候,我们预期它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实际则不然;但当技术真正成熟以后,大家却又忽视它,觉得没什么用,事实往往恰恰相反。
图11Gartner曲线

最后,感谢攀成德在行业“寒冬”时期举办预见会议,也祝愿在座的各位领导、企业越来越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