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电气:设备上“云”,为企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查股网  2024-03-20 11:44  科林电气(603050)个股分析

转自:河工新闻网

科林产业园智能化大数据监测系统大屏科林产业园智能化大数据监测系统大屏

智能柔性生产线上“云”后,员工只需设置参数,产线就能自动完成全流程工作。

智能柔性生产线上“云”后,员工只需设置参数,产线就能自动完成全流程工作。

自动折弯单元的机械臂正在按程序作业自动折弯单元的机械臂正在按程序作业

  2月27日,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林电气)结构事业部智能柔性加工中心,自动化折弯单元正在作业,伴随着机械臂的腾挪翻转,一片大重量的金属板材被放置在机床上,抓取、定位、折弯、码垛……这是科林电气去年投产的智能柔性生产线,正为公司的智能配电柜设备生产开足马力。

  而在科林电气云数据中心一块巨大的液晶显示屏上面,不同颜色的电能负荷标识,也将结构事业部等相关部室的用电情况、运行状态清晰地展示出来。

  将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数字技术应用在传统电气装备行业中,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科林电气由一个传统的硬件设备提供商转变成智慧能源建设引领者,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智慧能源建设整体解决方案,也加速推进了企业自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步伐。

设备“上云”,打造“智慧工厂”

  科林电气智能柔性加工中心,引进了全球领先的数字化智能钣金生产线,通过人、机器、自动化装置与数字化软件的智能协作,实现了全数字化,全天候全自动化智能生产,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智慧工厂”。

  这座“智慧工厂”由钣金加工柔性生产线、全自动化折弯机、自动化激光冲床复合机、全自动化数控冲床等部分构成,生产工序以智能料库为中心,呈椭圆形排布。“只需将板材零件信息录入系统,产线就可自动调取智能料库中的板材,完成冲切、折弯,无需人工干预。”科林电气智能柔性加工中心产品设计技术人员李帅介绍。

  在数控加工工序,一名员工正在为全自动高速数控冲床设置参数,他告诉记者,以前,一台冲床就需要3个人,工作时,他和两位同事,一起搬起平均重量150公斤的板材,先切割,接着分拣零部件,工作强度大、效率低。

  引进智能柔性生产线并连上云系统后,员工只需设置参数,产线就能自动完成全流程工作。如今,两个人就能操作整个车间的4台冲床,一个班就能减少10人,而生产效率陡增。

  沿着生产线走到折弯工序时,记者看到3个机械臂正在按程序作业。从抓取半成品到放入机器折弯再到取出码垛,机械臂一气呵成。

  “这是由三台自动化折弯机组成的自动化折弯单元,可以实现全自动化智能离线编程,智能化料库系统更是改变了材料原始的存放模式。”李帅说,过去3个工人抬着半成品折弯,现在1个机械臂就能自动完成。生产效率提升了5至8倍,折弯精度达到0.01毫米,产品质量稳定性也得到大幅提升。

  同步上云的生产数据不仅完成了数据库的积累,有了完善的追溯体系,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生产线进行快速的切换和调整,灵活调度生产资源和设备,“如果我们有加急订单,云数据平台可以进行排产,调整生产线的产能和节拍。”李帅说,个性化的数据加上全自动智能化生产,公司的订单可以趋向于定制化,有效降低备货成本和库存成本,实现“定制化生产、即时交付”。

  设备上“云”,显著提升了设备运行效率和综合管控能力,更为企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智慧互联,全面掌控能源使用

  “这是我们开发的人工智能综合能源管控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只需要一个人的操作,就能查出整个园区、电网、充电桩等数据,这是我们智慧能源的新大脑。”科林电气研究室主任袁玉宝介绍,公司借力互联网,从单纯卖设备向提供智慧电力系统整体服务的转变,也是基于客户需求做出的产品链延伸。

  这个平台,最佳应用代言就是科林产业园智能化大数据监测系统。

  科林产业园聚集了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智能电网、高端装备智造、新能源五大战略新兴产业近100家企业入驻。通过这个监测系统,一个人就能监测600多亩园区的上百家企业的水、电、热数据,还可对能源进行统一调度、降低企业综合能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帮助客户更有效地使用能源。

  以科林电气为例,为保障生产所需电力能源,科林电气在屋顶安装了10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没有接入大数据平台前,需要进行人工实地巡检,两名员工实地巡检一圈,至少用时两天。接入大数据平台后,员工每周只需实地例行巡检一次,平时都是平台自动巡检。平台自动识别故障发出提醒后,运维人员及时解决。

  在平台上,每台设备都有对应的运行曲线。“比如,最近清理完毕光伏板上的积雪,我们再通过前后数据对比,判断发电量是否恢复。”如果某个设备数据偏低,他们就会提前干预,排除隐患。

  大数据平台对企业生产的监测更为直观,工作人员点击“铸造设备”检查设备运行状态时,屏幕上立即显示出当日设备运行曲线。设备空闲或超负荷,通过平台一目了然,便于生产调度。

  同时,车间机器出了故障,利用智能化大数据监测系统,只需点几次鼠标,两三分钟就能从园区成千上万的供电线路里找到问题点。

  “这要搁在以前,因为设备异常运行无法预警,且不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了问题,查找原因也得耗费很长时间,那时损失已经造成了。”袁玉宝说。

 数据赋能,车间越来越“聪明”

  在数字化这条赛道上,对于企业来说,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各环节数据互联互通,提高协同效率,最终实现智能生产和精益管理,一直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科林电气正在研发的“生产交付系统平台”,就是奔着这个难题而去的。

  “这个交付系统是针对生产履约开发的一款协同软件,目的是将现有的两个系统连通,打破信息孤岛,在这个平台上建立一种高效的协同,以便我们更好地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对功能性模块和自动化设备进行优化管理,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和数据化,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交付效率。”科林电气生产中心主任李计朝介绍。

  在规划中,这个平台将覆盖生产、计划、质检、供应链等所有核心环节,通过数据协同,打破生产管理和供应链协作中的数据壁垒,优化生产、质量、物料、设备等全业务流程,提高生产柔性、缩短交付周期、优化物流效率,帮助企业迅速响应用户需求。

  “对于企业生产来说,这个平台最大的功能,就是实现合同订单的可视化管理。一个合同项目,从签合同一直到交付给用户,整个过程都能可见和可追溯。”李计朝说,平台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成本预警和即时管理,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分级预警,实现快速处理。

  在李计朝看来,科林电气各生产模块已经逐步实现自动化,未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软件进行深度融合,最终完成数字化车间的组建。

  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革新,更是一种工作方式的转变。数字化车间将机器和软件进行整合,很多操作和决策可以由电脑和自动化设备完成,实现了资源调度的灵活性、生产流程的可视性、质量控制的精准性以及生产数据的可追溯性,从而提升产品的交付速度和生产质量。

  数据的高效协同,让车间变得越来越“聪明”。在企业数字转型的大趋势下,新一轮的变革,正从车间开始。

  文/图 记者刘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