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破局!东方材料千万级投资纳米碳材,背后藏着怎样的产业棋局?
【2025年10月·中国】在传统油墨业务增长乏力的当下,上市公司东方材料正以一场千万级投资,在纳米碳材料领域落下关键一子。2025 年 10 月,这家企业宣布向苏州第一元素纳米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第一元素”)投入 1800 万元可转换债权,并计划联合成立合资公司。这一动作不仅是东方材料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尝试,更折射出纳米碳材料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转折。
一家纳米 “小巨人” 的技术硬实力
在苏州纳米城的创新矩阵里,2013 年成立的第一元素算不上 “老资历”,却凭借碳纳米管技术闯出了名气。这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碳纳米管(气相碳纤维 / VGCF / 纳米碳纤维等)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手握多项核心技术专利,还在纳米碳材料的提纯、分散等 “卡脖子” 环节实现了技术突破。
其拳头产品覆盖碳纳米管干粉、分散液及复合材料等,早已深入锂离子电池、陶瓷、橡胶等多个行业。比如在锂电池领域,其材料能助力电池提升导电性能与循环寿命,成为产业链上的隐形帮手。
东方材料的跨界逻辑:从油墨到纳米碳的产业协同
东方材料为何盯上这家纳米企业?答案藏在 “产业协同” 四个字里。
从技术端看,东方材料在油墨生产中积累的研磨、分散工艺,能直接嫁接至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的生产环节,现有设备稍加改造就能降低技术转换成本。从业务端看,双方拟成立的合资公司 “碳巢科技(滕州)有限公司”,主打导电浆料和 3D 集流体业务,而第一元素的碳纳米管产品正是这些业务的核心原材料。
对东方材料而言,这笔投资既保障了合资公司的原材料供应,又解决了第一元素因资金不足导致的产能瓶颈;对第一元素来说,东方材料的资金与产业资源,能加速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进程。
纳米碳材料的蓝海:不止于锂电池的万亿想象
第一元素的价值,远不止于给锂电池 “锦上添花”。
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其研发的 CNTp-3D 集流体技术已通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的测试,能有效解决电池负极体积膨胀和枝晶生长难题,在固态电池领域更是潜力巨大。2025 年以来,公司已完成 23 次样品出货,商业化落地指日可待。
此外,在高功率锂电池、钠电池,甚至军用防弹陶瓷等高端领域,第一元素的产品也进入了客户验证阶段。业内预测,到 2027 年,仅 CNTp 分散液的市场需求就有望达到 2500 吨,增长空间肉眼可见。
东方材料的转型:从 “单点突破” 到 “双轮驱动”
此次投资,是东方材料突破业务瓶颈的关键落子。
近年来,受行业环境影响,东方材料传统油墨业务承压,2025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88.48%。在此背景下,公司 2023 年布局算力租赁业务,此次跨界纳米碳材,进一步构建起 “传统材料升级 + 新兴领域拓展” 的发展格局。
通过可转换债权的投资形式,东方材料既规避了直接入股的短期风险,又为后续深度绑定纳米碳材产业链预留了操作空间。这种 “进可攻、退可守” 的策略,也为同类企业转型提供了参考样本。
结语:一场跨界投资背后的产业新浪潮
当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红利,纳米碳材料作为提升产品性能的关键 “味精”,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东方材料与第一元素的合作,既是企业个体的战略选择,也是产业浪潮下的必然趋势。
未来,随着合资公司的落地与产能释放,这场跨界棋局能否在纳米碳材蓝海中走出新高度,不仅关乎两家企业的未来,更将为材料产业的创新融合写下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