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湖鱼头
转自:光明日报
我喜欢吃鱼头,大概尽人皆知,说来有点惭愧。前不久在深圳参加一个文化高峰论坛,见到许多久违的学术界与文艺界的朋友,其中有暌违了十年之久的毕飞宇。论坛开始前,我老远跟他打了个招呼,会议结束,人声嘈杂之际,突然有人从后面拍我肩膊,一回头,正是笑容满面的飞宇。他很热情地回忆起当年相聚的情景,说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景,是我吃鱼头的专心与细致,挑起鱼眼睛下面那一小块肉时的表情,好像淘金人在山溪中发现了金沙一样,两眼发光。我大笑着问,你有没有当作素材写进小说?他说,还没有,以后可能用得着。分手之后,他发短信给我,说有活动要来香港,到时候跟我一起去吃鱼头。我回说,一定,一起吃鱼头去。
过了几天,到常州讲苏东坡,当地朋友先把我拉到溧阳的天目湖宾馆,说七年前我和国际美食考察团来过,在这里吃过天目湖砂锅鱼头,我说好吃,众人也交口盛赞,所以,让我旧地重游,先吃鱼头后演讲。我心想,也是巧,前几天才回味了香港的鱼头,接着就来吃天目湖的大鱼头,看来冥冥中必有安排,让我再度品尝念念不忘的美味。
天目湖的砂锅鱼头,又叫沙河煨鱼头,烹饪手法有四十年的累积,虽然不能列为历史传统美食,却名闻遐迩。天目湖原名沙河水库,不是天然湖泊,是近代兴建的水利工程,也是溧阳的饮用水源。水库盛产鳙鱼,也就是大头花鲢鱼,肉质细腻,成了当地的美味佳肴。从部队转业来到水库食堂当炊事员的朱顺才,总结烧制砂锅鱼头的经验:以清澈的天目湖水,辅以葱结、生姜、料酒、香醋、香菜、胡椒等,撇除浮油,在火上煨煮三到四小时,便制成了这一道砂锅白汤煨鱼头。由于水库湖底为沙而非淤泥,使得天目湖水清澈甘甜,湖中的水族也就没有土腥味,这也是天目湖砂锅鱼头可以自诩“鲜而不腥,肥而不腻”的主要原因。
天目湖鱼头名闻遐迩,成为江苏地方名肴的另一个原因,是因缘际会,得到国际名流与国家领导人的加持。1982年,75国驻华使节偕夫人到江苏参观沙河水库,品尝了朱顺才调制的砂锅鱼头,赞不绝口,在外交界传为美谈。1985年,邓小平到南京考察,天目湖宾馆特地派了朱顺才带着天目湖的鱼和水前往烹调,邓小平品尝过后,让卓琳告诉餐厅:“这鱼头是今晚最好吃的一道菜。”从此,朱顺才声名大噪,名列中国名厨,天目湖鱼头也就不同凡响了。
这次入住天目湖宾馆,常州市民俗学会的老季特别关照了朱师傅,请他操勺,让我这个不远千里而来的老友,品尝烹饪大师亲手烹调的砂锅鱼头。朱师傅十分客气,我们上桌之前,他就前来欢迎入座。七年不见,朱顺才不但身手矫捷,面色红润,而且多了器宇轩昂的气场,的确有了大师风范,而当地文联也给了他“鱼头大师”的称号。他说,鱼头在砂锅里文火炖煮前,要用猪油煸炒,烈火烹油,才能激发鱼头的醇香;一旦锅中油点翻腾,立刻加入天目湖水,水油相激,开始炖煮鱼头;大火熬煮片刻,出现水乳交融的效果,再转为砂锅文火慢炖;三四个小时之后,就能达到鱼头与鱼肉鲜嫩入味,汤白如乳的效果。
那天,我们品尝了一些江南美味之后,砂锅鱼头隆重登场。黄褐色的砂锅,上面贴着封条,由餐厅领班推着小车送过来,小推车正面还有“品砂锅鱼头,享国宾礼遇”十个大字。先由穿着旗袍的领班介绍天目湖鱼头是国家级美食,再由朱师傅邀请我共同拆封揭盖,完成品尝之前的仪式。
天目湖鱼头的确好吃,最特别的是,鱼肉肥腴而不腻,细嫩如豆花,一点土腥味都没有,汤白似乳,入口香甜,这让我想到东坡的诗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郑培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