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顶科技与云英谷“分手”:估值分歧与未盈利标的并购困局

汇顶科技和云英谷的“联姻”终究败给了现实的“彩礼”分歧。2025年3月3日晚间,汇顶科技一纸公告宣布终止收购云英谷,这场持续三个月的交易拉锯战戛然而止。
交易终止的核心原因:估值分歧与商业条款未达成一致
根据汇顶科技发布的公告,此次收购终止的直接原因是双方“未能就交易对价等商业条款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根据公告,双方虽就技术协同性和战略价值达成初步共识,但对云英谷的估值始终存在较大分歧。云英谷作为国内AMOLED显示驱动芯片龙头,2024年Pre-IPO融资估值已达46亿元,但其持续亏损的财务表现(2022-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超5亿元)与并购市场对未盈利标的的谨慎态度形成矛盾。

分析认为,汇顶科技作为一家刚扭亏为盈的企业(2024年净利润预增233%-288%),可能难以接受高溢价收购一家亏损标的企业。汇顶科技可能参考净资产(约11亿元)或市占率调整估值模型,但云英谷股东更倾向于则希望基于技术优势(如AMOLED驱动芯片全球第五的市场地位)和IPO潜力争取更高估值。
此外,市场推测分歧可能涉及业绩承诺条款。由于云英谷尚未盈利,其未来盈利能力的对赌协议可能成为谈判难点。加之近期政策鼓励科技企业独立上市,云英谷或更倾向于通过IPO而非被收购实现资本化。
汇顶科技的权衡:战略扩张与股东利益的博弈
汇顶科技作为触控芯片和指纹识别领域的龙头企业,此次收购旨在拓展显示驱动芯片业务,尤其是AMOLED和Micro OLED领域,以完善半导体产业链布局。其2024年新产品(如超声波指纹芯片)的批量出货已推动业绩回升,但依赖单一业务的增长瓶颈促使公司寻求技术整合。
对汇顶科技而言,收购云英谷本是其拓展显示驱动芯片市场的重要布局。汇顶计划借助自身在华为、小米等终端厂商的渠道资源,推动云英谷产品商业化,同时剥离非核心资产(如DCT GmbH)以聚焦显示赛道。若交易完成,汇顶将填补高端显示技术空白,构建从触控到显示的完整解决方案。

2024年11月收购消息刚出时,投资者仿佛看到“科技CP”诞生,复牌后连拉两个涨停,股价直冲89.98元。汇顶此前以触控和指纹识别芯片为主业,急需通过技术整合应对消费电子市场疲软,但待到交易细节曝光——云英谷年亏2.58亿元,若按云英谷46亿元估值收购,汇顶科技需承担短期内利润被大幅稀释的风险。随后市场热情迅速冷却,股价如坐过山车般跌回原点。如今收购终止,市场也已逐步消化掉汇顶科技终止收购云英谷这一貌似利空的消息,截止3月4日收盘,汇顶科技报收80.21元,微涨0.2%。
云英谷:技术光环与财务阴影的交织
云英谷科技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OLED显示驱动芯片研发,AMOLED驱动芯片国内市占率第一、全球第五,其AMOLED芯片已导入多家手机品牌并量产,2023年LTPO高帧率芯片实现独家供货某品牌手机。Micro OLED技术布局(如5640 PPI的0.39英寸芯片)在AR/VR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卡位苹果Vision Pro供应链。股东包括小米、华为、京东方等产业巨头,且已完成9轮融资,估值曾达80亿元,被业内称为“显示芯片独角兽”。

然而,财务数据却成为交易的“绊脚石”。2022-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虽从5.52亿元增长至7.04亿元,但净利润亏损持续扩大至-1.62亿元,且净资产仅10.99亿元。这种“高增长、高亏损”的商业模式,叠加半导体行业周期波动,使得并购方难以用传统估值模型定价。
启示:科技并购的“现实主义”
汇顶科技与云英谷的收购“告吹”,撕开了科技并购市场的理想主义面纱,露出资本世界的冰冷现实。这场交易的核心矛盾,本质是技术光环与财务数据的对垒——云英谷的AMOLED驱动芯片技术纵然卡位全球第五,却难掩连年超5亿元的亏损黑洞;汇顶科技愿意支付的7.79倍市净率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在一级市场Pre-IPO融资的46亿元估值泡沫面前,仍然不能满足资本要求。
这背后折射出科技并购的逻辑:监管层虽鼓励收购“优质未盈利资产”,但市场已悄然筑起新门槛。深圳等地政策明确要求,并购需“保障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这意味着标的至少需具备千万元级净利润或清晰的盈利路径。而半导体产业链的整合逻辑也在重构——显示驱动芯片国产化率不足20%,但三星、联咏等巨头的价格战让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利润,企业必须通过绑定终端客户、控制成本才能构建壁垒。
汇顶与云英谷的交易终止既是商业条款谈判失败的结果,也反映了半导体行业并购中技术估值与财务现实的冲突。未来,随着显示驱动芯片市场的增长(尤其是AR/VR需求),双方的战略选择将深刻影响行业格局。
联系我们
马女士 Ms. Ceres
TEL:(+86)137-7604-9049
CINNO 公众号矩阵
CINNO于2012年底创立于上海,是致力于推动国内电子信息与科技产业发展的国内独立第三方专业产业咨询服务平台。公司创办十二年来,始终围绕泛半导体产业链,在多维度为企业、政府、投资者提供权威而专业的咨询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产业资讯、市场咨询、尽职调查、项目可研、管理咨询、投融资等方面,覆盖企业成长周期各阶段核心利益诉求点,在显示、半导体、消费电子、智能制造及关键零组件等细分领域,积累了数百家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欧美等高科技核心优质企业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