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酒亟须出省:古井贡、迎驾贡、口子窖合同负债均下降
徽酒亟须出省
北京商报
酒下沉的当下,安徽白酒“四朵金花”省内市场生存空间受挤压的同时,省外市场也未开辟出新根据地。11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北京部分终端市场发现,包括古井贡酒、迎驾贡酒以及口子窖旗下部分产品在商超、烟酒店以及部分徽菜餐馆中有所陈列,但从成交量来看却未形成规模。
当省内市场份额不断被名优白酒瓜分时,徽酒如何在省外市场拓展更广阔的“朋友圈”?
分化格局凸显
依靠省内市场份额不断挑高业绩“天花板”的安徽四家白酒上市公司,如今正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北京商报记者梳理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数据发现,安徽四家白酒上市公司1—9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7.5亿元,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262.76亿元,同比提升13.22%;累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63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67.81亿元,同比提升17.43%。公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安徽四家白酒上市公司总营收占A股白酒板块的8.81%;利润占A股白酒板块的6.05%。
尽管营收、归母净利均呈现双位数增长,但从各酒企业绩来看,却喜忧参半。
财报数据显示,古井贡酒、迎驾贡酒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以及归母净利均呈现双位数增长,其中古井贡酒营收、归母净利分别增长19.53%、24.49%;迎驾贡酒营收、归母净利分别增长13.81%、20.19%。当古井贡酒、迎驾贡酒不断扩大徽酒业绩基本盘时,反观口子窖与金种子酒业绩表现却形成鲜明对比。财报数据显示,1—9月口子窖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均出现负增长,涨幅分别为-1.89%、-2.18%。而金种子酒则在营收下跌24.9%的同时,归母净利亏损面持续扩大达亿元。
业绩喜忧参半之下,除金种子酒外,其他三家安徽白酒上市公司还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即合同负债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的情况。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资料发现,2024年三季度末,古井贡酒合同负债达19.36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33.15亿元下降41.6%;迎驾贡酒合同负债达4.03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5.06亿元下降20.36%;口子窖合同负债达3.55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3.83亿元下降7.31%。对比上述三家酒企合同负债下降,金种子酒却呈现小幅提升趋势。2024年三季度末,金种子酒合同负债达1.02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0.98亿元提升4.08%。
针对合同负债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情况,北京商报记者致电迎驾贡酒董秘办,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省内“内耗”
徽酒分化格局不断凸显的背后,是安徽省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
传才战略智库首席专家王传才指出,电动车、新能源、光伏等产业链长,其附加值高,为安徽白酒升级换代培育了大量购买力强的消费人群。
消费群体不断扩大的同时,安徽白酒市场的增量空间也不断释放。华创证券研报显示,2015年徽酒市场规模约为年200亿元,2022提升至年380亿元,CAGR约为10%,预计2025年徽酒市场扩容至500亿元。
基于此,众多白酒品牌陆续加码安徽市场,以瓜分更多增量空间。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安徽白酒市场规模约400亿元,其中本地酒所占比重约70%,市场份额超280亿元。而外来酒则瓜分25%—30%的市场份额,规模约100亿—120亿元。其中,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代表的外来名酒打开安徽市场,牢牢占据6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
今年4月,青花汾酒2024年度合肥市场联盟商会议透露,2023年青花汾酒在合肥市场实现100%增长;同月,酒鬼酒阜阳样板市场正式启动,计划到2026年实现阜阳市场销售额突破1亿元;7月,郎牌·黑马特广告在合肥大量投放,凸显其拓展安徽市场的决心。
酒类营销专家肖竹青指出,目前随着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以及泸州老窖等名优白酒渠道下沉,提升了整体终端运营成本与费用,使得像徽酒四家白酒上市公司这样的区域品牌面临较大的市场运作压力。此外,当以贵州茅台、国台以及钓鱼台为代表的酱香品类崛起,对以浓香型为主、兼香型为辅的安徽白酒市场在消费场景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安徽四家白酒上市公司也不得不遭遇消费场景减少以及渠道资源被挤压的尴尬局面。
面对省内市场挤压的现状,省外市场似乎成为安徽四家白酒上市公司寻求业绩增长极的另一选项。北京商报记者梳理资料发现,目前古井贡酒、迎驾贡酒、口子窖以及金种子酒对省外市场均有不同程度布局。三季报数据显示,迎驾贡酒7—9月省外市场实现营收5.16亿元,占当期总营收的30.16%;口子窖1—9月省外市场实现营收6.96亿元,占当期总营收的15.96%;金种子酒1—9月省外市场实现营收1.41亿元,占当期总营收的17.49%。
北京酒类流通行业协会秘书长程万松指出,全国性品牌的衡量指标之一,是省外市场营收占比是否超过70%,即省外市场规模是否超过省内规模的两倍。与此同时,前提在于该酒企在省内市场占比和地位已较为稳固。
业内人士指出,除古井贡酒外,其他三家安徽白酒上市公司布局全国市场尚未成熟。这不仅考验着酒企走出省外核心产品的产品力,同时也是对酒企营销模式的考验。当全国化摆在“内耗”不断的徽酒面前时,如何拓展省外市场考验着四家徽酒上市公司。
北京商报记者 刘一博 冯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