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芳斋,看老字号如何讲好文化传承新故事

查股网  2024-11-29 08:02  五芳斋(603237)个股分析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戴瑞雪

  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这句谜语的谜底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美食代表——粽子。而说起粽子,人们脑海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华老字号粽子品牌——五芳斋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五芳斋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味道,成为嘉兴的非遗美食代表。昨天上午,2024全国媒体社长总编嘉兴行走进五芳斋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感受这家百年老字号企业在“守”与“变”中焕发的新活力。

  以36道工序守住“老底子”味道

  许多嘉兴人踏实的一天,就是从一只肥而不腻、香糯可口、热腾腾的五芳斋粽子开始的。

  这小小的粽子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奥妙?流传2000多年的民俗食品又为何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切,要从“一只粽子的36道工序”说起。

  2011年,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制作技艺主要分为选料、浸米、煮叶、制馅、打壳、包裹、扎线、烧煮等36道工序,并形成了五芳斋特有绝活和独门秘方,造就了五芳斋粽子“糯而不糊、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的显著特征,成为江南粽子的典型代表。

  看似简单,但裹粽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粽子绕几道线、绕线的角度,粽子长度、角度是否对称,都有讲究。”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五芳斋生产的每一只粽子,对内馅投放位置、造型、大小、扎线松紧等也都有明确标准。“一个裹粽技师从培训到上岗需5个月,但真正出产量至少需要3年时间。”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食品之一,粽子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传统端午文化的重要‘符号’。”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杨杰在参观后由衷感叹,在嘉兴,五芳斋还承载着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蕴含着独特的技艺和传承价值。“平均年产4亿只粽子的五芳斋,每粒粽子都保留了传统的味道,而包装、蒸煮等环节的机械化操作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杨杰看来,五芳斋在传承与创新间架起桥梁,既保留了非遗的精髓,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

  以非遗体验打造文化传承

  坐落于五芳斋嘉兴建国路总店二、三楼的五芳斋非遗体验馆,于今年5月全新打造而成,毗邻嘉兴南湖、嘉兴子城、瓶山等禾城文化地标,总建筑面积816㎡。

  该馆作为“粽韵糯香”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展示点,以嘉兴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糯文化为载体,围绕五芳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古到今的时间线进行空间呈现和场景复原,以“传统场景+数字化展陈”的设计,融合古典和现代元素,展示了五芳斋历史发展、粽子生产流水线、非遗讲堂、新时代数字化体验空间等区域,搭建了非遗与产业沟通的桥梁。

  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嘉兴知名中华老字号企业,五芳斋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让金华市传媒集团小记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跃镇感慨颇多,“更为难得的是其借助现代技术不断创新,结合有力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让这份传统之美传递给更多海内外消费者,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旺盛强大的生命力。”在方跃镇看来,五芳斋所坚守的非遗文化,也非常适合包括小记者在内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体验传统文化,从而代代相承。

  “参观五芳斋最大的感受就是既古老又年轻。”厦门晚报副总编辑陈进在参观后坦言,五芳斋是有悠久历史的企业,粽子等产品的制作都传承了古法工艺,同时企业在新时代又创新应用了新的制作工艺和新的经营手法,让人印象深刻。

  老字号经久不衰,靠的是一代代人的“匠心打磨”。从“粽百亿”到“糯千亿”,从江南小店到行业龙头,从中华老字号到新兴的中国食品领跑企业,五芳斋完成了一次次漂亮的转身,也讲述了一个个“新”的故事。可以预见的是,站上更高舞台的百年老字号五芳斋,将在时间流转中持续焕发新生,续写新百年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