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农银行半年报出炉,利润增速放缓之际弘康人寿入局为主要股东
(来源:机构之家)
8月27日,江苏苏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农银行”,603323.SH)发布了该行的上半年度业绩报告。
作为一家身处江浙沪的农商行、该行以往数年效益良好,在营业收入保持微增态势的同时、归母净利润却能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21年至2024年同比增速分别为21.96%、29.42%、16.04%和11.62%。遗憾的是,这种具备“含金量”的增势降至了个位数,半年报显示该行当期实现归母净利润11.78亿元、同比增速已降至了5.22%。
尽管身处降息周期,但本轮半年报不少A股上市行的业绩还是超出市场预期,如同处苏南地区的常熟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13.51%、江阴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16.63%,而北方的青岛银行、齐鲁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也分别为16.05%和16.48%。故而原本的“绩优行”苏农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出现如此跌幅、还是颇给人意外之感。
与此同时,该行在大股东层面也有所变更。据中报披露,弘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康人寿”)在报告期内入局、并持股达到1亿股,以4.95%的持股比例一跃成为苏农银行的第四大股东。
苏农银行面临业绩转折还是临时降速
公开资料显示,苏农银行成立于2004年8月25日,其总部位于苏州市的吴江区。与大多数同业类似,其历史最早也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成立的当地农村信用社;在2004年进行改制后组建为了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第四家农商银行。改制后,该行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并于2016年11月2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据Wind口径数据,截至6月末苏农银行总资产达到2232.49亿元、同比仅微增2.64%,同时贷款总额1363.31亿元、同比增长4.17%,存款总额为1735.42亿元、同比也增长4.17%,当期实现营业收入22.8亿元、同比微增0.21%,归母净利润为11.78元、同比增长5.22%。至于质效指标,净息差为1.39%、同比缩小0.1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0.9%、同比略优化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86.88%、同比下降55.99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99%、同比提升0.84个百分点。

注:苏农银行历年营收利润增速一览;单位:%;
基础数据来源:Wind。
归母净利润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不但意味着业绩的增长,同时这种增长并非单纯外延式的堆砌、还是“向内求”的质效提升之果。苏农银行自从2021年开始利润增速即高于营收增速,同时前述的净息差、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也大体正常。
故而当前苏农银行利润增速的下降,并非由于资产质量等问题而导致的成本支出增加所致,或许与银行主营的利息净收入始终未能企稳不无关系。以历年半年报为例,在2022年年中达到15.71亿元的高点后,历年中报数据持续下滑,从2023年到2025年分别为15.41亿元、14.32亿元和13.9亿元。
究其原因,该行半年报披露的净息差为1.39%、同比缩小0.14个百分点,而贷款总额为1363.31亿元、同比仅增长4.17%,贷款的增长不足以对冲净息差缩小所带来的挑战。
当前苏农银行之所以还能维持业绩增长,主要源于投资净收益的增长对冲。2025年中报数据8.32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的7.04亿元增长1.28亿元。投资净收益的增长对冲已给予了苏农银行处理问题的时间,遗憾的是截至目前该行的利息净收入始终未能止跌企稳。
弘康人寿入局为大股东之一
苏农银行的利润增速“降档”,或许也已体现在先知先觉的二级市场之中,一段时间以来,苏农银行的股价还是相对略显疲弱。据鑫网通达信口径,该行今年截至8月27日收盘的股价前复权涨幅仅14.62%,而银行板块(880471)平均则为16.39%。作为一家传统的“绩优行”,这一市场表现还是略显平淡。

注:苏农银行近期股价走势一览;
基础图表来源:鑫网通达信。
但在银行股行情延续的当下,不但场中普通投资者基于“存银行不如买银行”的理念趋之如骛、不少大型机构也择机进行战略性入股投资。特别是保险机构,今年以来入局A股上市银行的报道时有所闻,如在澳洲联邦银行清仓式转让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时,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在上半年度抓住这一契机、接盘了该行3.63亿股,从而一跃成为占比5.09%的大股东之一。

本次弘康人寿也是如此,在上半年度战略性入局苏农银行、并且持股达到1亿股,以4.95%的持股比例一跃成为该行的第四大股东。
保险机构,更为看重A股上市银行的长期分红回报以及传统模式下相对稳健的业绩。很多时候,投资固然是一门社会科学、但也是一种艺术,在利润增速放缓、股价相对疲弱之际的入局,究竟是否为正确的抉择、还有待于后续时间的验证。
综合分析,苏农银行以往的业绩增速较高、并且具有良好的“内生性”、而非单纯的外延式扩张,当前利润增速的放缓、主要在于该行贷款规模的增长相对乏力。后续,该行能否找到合理的路径、有效提振信贷业务的尽快复苏,或许将成为该行最大的看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