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售股权、近5折卖债权,惠达卫浴“打骨折”处置亏损资产

查股网  2025-09-08 18:11  惠达卫浴(603385)个股分析

新快报讯 家居行业的“减负瘦身”浪潮仍在延续。9月4日晚间,惠达卫浴发布公告,计划通过公开挂牌的方式,转让其控股子公司北流市新盛达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流新盛达”)所持有的广西新高盛薄型建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新高盛”)100%的股权及相关债权。

资产出售公告

实际上,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家居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剥离非核心资产等方式优化资产负债表。而惠达卫浴此次动作颇为激进,股权以1元底价转让,债权更是打近五折出售,这一操作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1元售子公司股权,惠达卫浴拟剥离亏损资产

对于本次交易,惠达卫浴表示,为调整和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整合企业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质量,公司控股子公司北流新盛达拟公开挂牌转让其所持有的广西新高盛100%的股权及债权,公司拟公开挂牌转让所持有的广西新高盛的债权。

根据公告,本次交易的标的资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其控股子公司北流新盛达所持有的广西新高盛100%股权;二是惠达卫浴及公司控股子公司北流新盛达对广西新高盛的应收款债权。

令外界关注的是,惠达卫浴此次资产出售采取了“骨折式”折价策略。股权方面,沃克森(北京)国际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克森”)出具的评估报告显示,以2025年6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广西新高盛100%股权评估值为-6307.57万元,增值9105.69万元,增值率为59.08%。由于评估基准日其股权评估值为负值,故本次广西新高盛100%的股权以人民币1元挂牌转让。

债权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北流新盛达对广西新高盛的债权金额为1.32亿元,惠达卫浴自身对广西新高盛的债权金额为1.38亿元,合计债权总额2.69亿元。而本次公开挂牌的债权资产底价定为1.44亿元,仅为债权总额的53.6%,相当于打了近五折。

新快报记者留意到,与多数家居企业类似,惠达卫浴此次出售资产,其背后逻辑也指向非核心或亏损业务的剥离,目的在于回笼资金、降低负债等。根据公告,广西新高盛是一家以陶瓷薄岩板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几年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地产商陆续出现流动性压力,广西新高盛亦受波及,目前已处于停产状态。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资产总计1.59亿元,负债总额却高达3.14亿元,净资产为-1.54亿元,已陷入严重资不抵债的境地。

另外,截至公告披露日,交易标的存在因借款合同而抵押/质押担保的金额1.28亿元;存在未决合同纠纷及劳动纠纷涉案金额375.91万元(不含延迟支付利息、违约金、诉讼费等),共查封冻结广西新高盛277.78万元财产。

同行喊 “活下去”,断臂求生亦挑战重重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于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24年全国陶瓷砖产量延续下行趋势,为59.1亿平方米,较2023年下降12.08%;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端产品价格持续下滑、竞争加剧,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同时建筑陶瓷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减至993家,较2023年减少29家,缩减幅度为2020年前后环保政策收紧以来最明显,显示市场淘汰加剧。预计2025年行业将继续维持加速淘汰的市场环境,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分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陶卫企业普遍业绩承压,行业竞争白热化、销售价量齐跌、资产计提减值等因素,成为拖累其业绩的主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同行纷纷喊出“活下去”的口号。以蒙娜丽莎为例,其9月2日公告显示,公司回答调研者提问时提到,其应对挑战的核心战略是以“活下来”为目标,注重市占率和现金流,通过内部经营管理降本减费、提质增效,终端品牌布局与渠道深耕,以及通过技术创新推出新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在此之前,蒙娜丽莎已交出一份惨淡的成绩单,其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15亿元,同比下降17.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6.82万元,同比下降106.86%。

惠达卫浴也面临类似困境。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5亿元,同比下降9.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97.18万元,同比下滑70.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985.85万元,同比大跌210.96%。

惠达卫浴上半年业绩报告

显然,惠达卫浴急需“回血”,但此次资产出售难度不小。其在公告中表示,本次出售股权及债权以公开挂牌转让的方式进行,交易对象、交易价格、交易完成时间尚不能确定,交易尚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本次挂牌未能征集到意向受让方或未能最终成交,则暂停标的资产挂牌事宜,公司将召开董事会重新审议并报股东会决议是否下调挂牌底价继续进行转让事宜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出售标的资产。

面对业绩压力,企业选择处置资产以缓解压力本在情理之中,但业内人士也直言,通过变卖资产、股权转让等方式只能解一时之急,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困局。要真正改善业绩,关键在于转变经营思路,通过提升收入与利润实现根本性突破。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