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再出发 通达电气如何激活增长新引擎?
转自:新华财经
“这是我们去年的一个‘大功臣’,这台巡诊车去年跑了108个地方,到过漠河、红其拉甫、拉萨、海南等地,在全国服务了15万群众。”日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林浩添教授在电视节目《开讲啦》中表示,在先进移动医疗技术的助力下,高质量的眼科服务,已经能去到有需要的地方。
林浩添院长口中的“大功臣”与通达电气息息相关。不到一年时间,曾经的“大功臣”已经悄然完成更新换代:由中山眼科中心主导研发,通达电气参与联合研制的第二代“慧眼移动医院”在2025年年中正式发布。这一集“防筛诊治”为一体的智慧移动平台,助力我国新型智慧医疗服务在推动全民眼健康的目标上取得新突破,真正实现了“医院开到家门口”。

31年来,从车载光源到汽车智能控制系统以及信息化平台,再到提供智慧交通软硬件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达电气如今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大中型客车、城市公交车、物流车等商用车。公司不断打磨核心竞争力,在移动医疗领域,公司通过将精密医疗设备与智能服务集成上车这一创新模式打破空间限制,既为缓解基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提供了新方案,又有助于公司积极依托“车辆+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造新的增长引擎。
从智慧交通到移动医疗的“跨界”攻坚
通达电气加速布局移动医疗并非偶然。作为车载电气领域的资深企业,通达电气深厚的技术积累成为关键支点。汽车减震技术确保了精密医疗设备在颠簸路面的稳定运行,抗电磁干扰系统解决了车载环境下的设备兼容问题,31年沉淀的车规级集成能力,让医疗设备与智能系统的“上车”成为可能。这种技术迁移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制造+技术+医疗”的深度融合,构建起差异化的技术优势。
近年来,基于车辆技术的深厚沉淀,通达电气在移动医疗领域相继推出一站式5G移动CT检查车、5G智能眼科巡诊车、5G智能综合体检车、5G移动DR检查车等产品。截至目前,交付客户的5G智能眼科巡诊车已经帮助近10万居民实现眼部病变早干预,而这正是通达电气移动医疗模式的实践缩影。

在通达电气医疗事业部总经理刘畅看来,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医疗服务的空间边界。针对基层“看病远”,将设备与服务“打包”送到患者身边;破解“诊疗难”,通过5G和人工智能技术链接优质医疗资源;解决“服务散”,形成从筛查、诊断到康复的全链条闭环。
“车辆+服务”助力织密基层健康网
近年来,通达电气持续加大在移动医疗领域的投入。2024年,公司参股的体检中心投入运营,通过为企事业单位、居民等提供便捷的上门体检服务,为公司移动医疗车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也为移动医疗车的持续优化提供了应用数据支撑。这种体检中心与移动医疗车的联动,创新打造了“车辆+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成效显著。
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通达电气的移动医疗业务初具规模,营业收入达到1885.74万元,同比增长34.16%。2025年,以“慧眼移动医院”、“5G脑心动车”为代表的更多移动医疗新产品相继发布,让市场对通达电气打造移动医疗第二增长曲线更加期待。

通达电气副总经理邢冬晓表示,接下来公司将从研发资源倾斜、人才团队支撑、生态合作深化等多方面强化对这一新兴业务领域的支持力度,助力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健康中国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通达电气的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正从眼科筛查向更多领域延伸,形成包括公卫体检车、专科诊疗车、应急救援车等在内的多元化移动医疗产品矩阵。公司与广州医科大学脑科医院合作研发的5G脑心动车在八月末正式发布,该车配备认知功能评估系统、脑电监测设备,将重点服务养老院、老年大学等场景,这与通达电气的移动医疗布局颇为契合。公司在区域上深耕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偏远乡村与社区,以移动医疗车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在科室上围绕老龄化社会需求,重点发力老年慢性病、康复理疗等领域,提供上门体检、康复指导等服务。据悉,公司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联合研发的5G康复理疗车目前已进入试用阶段,该车将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康复理疗服务,着力解决老年人出行不便的康复难题。

按照计划,通达电气将持续丰富车辆产品,织密服务网络。2025年公司将推出搭载AI辅助诊断系统的新一代体检车,2027年底前完成精神卫生、慢病管理等专科车的研发,力争在广东省内建立5个“移动医疗服务中心”,辐射21个地市,并向长三角、成渝地区拓展,实现2025年服务覆盖300个区县的目标。
从智慧交通到移动医疗,通达电气的持续创新与探索是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运用技术创新服务民生需求的生动实践。这种“车辆+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为弥补基层医疗短板、推动健康普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不仅勾勒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彰显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中的民生温度与创新力量。(柴冰)
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