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股份年营收突破250亿 渗透汽车市场扣非猛增20倍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潘瑞冬
下游需求持续渗透,IC设计巨头韦尔股份(603501.SH)业绩大幅增长。
1月21日晚间,韦尔股份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1.55亿元—33.55亿元,同比增加467.88%—503.88%;实现扣非净利润为29.73亿元—31.73亿元,同比增加2054.23%—2199.15%。同期,公司的营收区间为254.08亿元—258.08亿元,突破25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对于业绩增长,公司表示,图像传感器产品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和汽车自动驾驶应用市场的持续渗透,相关领域的市场份额稳步成长。
业绩大幅回暖
韦尔股份营收结构包括半导体产品设计业务和代理销售业务,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和工业应用领域。
2022年,由于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韦尔股份出现业绩下滑,当年实现营业收入200.78亿元、归母净利润9.9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6.7%、77.88%。
2023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继续下降超九成。在此情况下,韦尔股份持续推进库存去化。同时随着2023下半年市场需求逐步复苏,叠加韦尔股份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产品导入及汽车市场自动驾驶应用的持续渗透,2023年全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了增长,归母净利润降幅收窄至43.88%。
2024年以来,消费市场进一步回暖,下游客户需求有所增长,韦尔股份业绩止跌回升。
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韦尔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54.08亿元—258.08亿元,同比增长同比增加20.87%—22.78%;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1.55亿元—33.55亿元,同比增加467.88%—503.88%;实现扣非净利润为29.73亿元—31.73亿元,同比增加2054.23%—2199.15%。
对于业绩增长,公司表示,报告期内,伴随着公司的图像传感器产品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和汽车自动驾驶应用市场的持续渗透,相关领域的市场份额稳步成长,公司的营业收入和毛利率实现了显著增长,营业收入创下历史新高;此外,为更好地应对产业波动的影响,公司积极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及供应链结构优化,公司产品毛利率逐步恢复,整体业绩显著提升。
内生+外延双轮驱动
据TrendForce数据,2024年上半年,韦尔股份是全球前十大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之一。韦尔股份有此规模,与其历年来的外延式并购不无关系。
2007年,韦尔股份成立,主营半导体产品设计、销售和分销业务,着手研发自有产品。2013年至2015年,韦尔股份先后收购北京泰合志恒数字公司、无锡中普微电子公司,将业务拓展至SOC(集成电路)芯片、射频芯片领域。
并购路上,韦尔股份最为业界所熟悉的是收购北京豪威。据了解,北京豪威原是专注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的美国企业,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30%。韦尔股份从2017年至2019年,耗时两年时间,收购了北京豪威,交易价格高达135亿元。
这次“蛇吞象”交易,让韦尔股份摘下了“中间贸易商”的帽子,成为仅次于索尼、三星的行业领军企业。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韦尔股份还通过参与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把握产业投资机会。2022年,韦尔股份参设的基金规模从初始的10亿元增至15亿元,韦尔股份全资企业绍兴韦豪作为有限合伙人初始投资1.98亿元认购基金份额,占比19.80%。2024年4月,绍兴韦豪以货币方式增加出资9900万元。
韦尔股份最近一次新设基金动作在2024年末。当年12月27日,韦尔股份公告称,拟参与设立私募股权基金,该基金募集规模为35亿元,绍兴韦豪出资6.93亿元认购基金份额,占比19.80%,投资领域聚焦于泛半导体产业先进技术、工艺、产品领域,公司表示,本次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机遇,提升公司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公司不断持续发展壮大。
除了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和对外投资外,韦尔股份自上市后,持续加强研发驱动内生增长。
粗略计算,2018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韦尔股份累计投入研发费用高达119亿元,年度研发费用规模突破20亿元。截至2024年6月末,韦尔股份已拥有授权专利4839项,其中发明专利4644项,实用新型专利193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另外,公司拥有布图设计128项,软件著作权78项。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