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鸭脖大王”到“ST绝味”:一场万亿零食帝国的崩塌与觉醒
近日,“鸭脖大王”绝味食品因财务造假被罚850万元、股票“戴帽”ST,同时门店数量大幅缩水超5000家,消费者投诉频发,健康证造假事件曝光……一系列负面消息叠加,让这家曾风光无限的卤味龙头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绝味要凉了?”这一疑问在市场中广泛流传。我们不妨从财务造假、经营萎缩、品牌信任崩塌、行业转型四个维度,全面剖析这场危机的根源与未来走向。
湖南证监局查实,绝味食品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报少计营收。少计比例最高达5.48%(2017年),虽逐年下降,但连续五年存在系统性财务指标虚假记载。公司被处以400万元罚款,实控人戴文军等高管合计被罚450万元,总计850万元。股票自9月23日起变更为“ST绝味”,进入风险警示板交易。
“装修收入”藏猫腻绝味将加盟商的门店装修作为一项业务,但未将其收入纳入上市公司报表。这并非简单的会计差错,而是有意规避收入确认,涉嫌通过体外循环“调节”利润,美化财报。
高管责任明确,治理结构存漏洞董事长戴文军“知悉但未规范”,财务总监出借个人账户,董秘信息披露失职——暴露了上市公司与加盟体系之间财务隔离不严、内控失效的问题。
ST不是终点,而是监管警示的开始。根据《上市规则》,若未来两年无法纠正财务问题或再犯,可能面临退市风险。“ST”是黄牌警告,绝味已站在悬崖边缘。
门店断崖式收缩:从“万店连锁”到“关店潮”
2023年末:门店约15950家(峰值),2024年中:官方披露“超14969家” 2025年9月(窄门餐眼数据):仅剩10725家;一年半时间,门店减少超5000家,收缩超30%
关店背后三大原因:
消费疲软,客单价“刺痛”打工人卤味被戏称为“零食界爱马仕”:260克鸭脖25元,折合每斤近50元,远超普通消费者心理预期。在经济下行周期,非刚需零食首当其冲被削减。
加盟模式反噬:重扩张、轻管理绝味过去靠“加盟狂飙”迅速铺开,但对加盟商的运营、服务、品控、合规缺乏有效监管。门店体验参差不齐,损害品牌形象。
竞争白热化,替代品冲击周黑鸭、煌上煌、紫燕百味鸡等对手围攻,社区卤味店、超市冷柜、电商低价卤味分流严重。“万店神话”难以为继。
消费者信任崩塌:投诉激增,食品安全“爆雷”
投诉数据对比(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
近30天:绝味20条vs 周黑鸭5条
累计投诉:绝味930条vs 周黑鸭661条
典型问题:服务态度恶劣(吼客、辱骂),食品质量问题(吃出虫子、腹泻高烧)
健康证造假:四川西昌22名员工持假证上岗,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印章
致命打击:食品安全是生命线,健康证造假已触及法律底线。虽辩称“加盟商独立运营”,但品牌方难逃监管不力、管理缺位之责。 消费者不会区分“上市公司”和“加盟商”,只会记住“绝味=不安全”。
行业转型阵痛:卤味“黄金时代”结束,进入“精耕时代”行业大势已变:
从“跑马圈地”到“提质增效”过去靠规模取胜的时代结束,如今拼的是供应链效率、产品创新、门店体验、数字化运营。
消费者更理性、更敏感价格敏感度上升,对品质、安全、服务要求更高。“贵而不值”=“被抛弃”。新消费品牌冲击传统模式轻食、即食蛋白、预制菜等新品类分流年轻客群,卤味面临“老龄化”危机。
“ST绝味”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刮骨疗毒的契机。中国卤味市场仍有数千亿规模,绝味的供应链、品牌认知、渠道基础依然强大。真正的危机,不在于罚款或关店,而在于是否愿意彻底告别“粗放扩张”的旧模式,拥抱“品质驱动”的新逻辑。大家可以评论区留言说说你们的看法。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因图片使用侵犯了他人的版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核实并依法更正、删除或作其他合理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