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垄断,伯特利,一年狂入100亿!
(来源:浪哥财经)
智能汽车大战,一触即发!
7月9日,比亚迪宣布在全球率先实现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华为也将在9月发布面向L3架构的高速商用解决方案。
而在此之前,特斯拉的L4级Robotaxi试点成功,直接点燃了高阶智驾竞赛的导火索!
除此之外,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也在加速狂奔。预计2025到2040年,国内L3及以上智能驾驶渗透率将从20%飙升到85%。

当然,无论何种智能驾驶技术,背后都是不同的零部件在发挥作用。
那么,在智能驾驶构成中,哪些零部件价值量较大呢?
作为智驾大脑,智驾域控单车价值量高达1万元,无疑是高价值量的代表。
但还有一个领域更“能打”,那就是空气悬架。数据显示,其单车价值量可达1.5万元,堪称智能化浪潮中的“价值之王”!

简单来说,空气悬架用空气弹簧取代传统钢制弹簧,能根据路况自动调节车身高低和软硬,让驾驶更平稳舒适。
得益于量产成本的下降,它正从50万元以上的豪车“飞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渗透至25万元以内的车型。如今,理想L9、问界M9、享界S9等已将其列为标配。
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空气悬架市场空间仅为48亿元,预计2027年将飙升到5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60%。
那么,空气悬架这块“肥肉”,都有谁在抢呢?
2021年以前,国内空气悬架市场被德国威巴克等海外企业垄断。但是,随着孔辉科技、保隆科技等国产厂商的崛起,这一局面发生了变化。
2023年,本土厂商国内市占率合计超过60%,打破了海外厂商的垄断。孔辉科技和保隆科技分别凭借45%、21%的市占率位列国产厂商前两名。

面对这块诱人的“肥肉”,伯特利也冲了进来。
2024年11月,汽车制动龙头伯特利,设立了伯特利悬架公司,正式杀入空气悬架领域。
2024年报显示,其空气悬架已完成第二阶段的开发验证,具备量产的基础,预计2025年产能可达20万套。
由此可见,其空气悬架业务已实现顺利拓展。
不过,伯特利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技术同源。
一般来说,空气弹簧、空气供给单元被认为是空气悬架中壁垒较高的环节。其实,减震器的技术含量也不低,尤其在调节精度、反应速度上要求严苛。

值得一提的是,减震器与公司的线控制动产品核心零部件都是电磁阀,恰好具备技术协同的特性。
凭借在线控制动领域的积累和技术协同优势,伯特利得以迅速切入空气悬架领域。
第二,业绩和现金流支撑。
2024年伯特利营收达99.37亿,净利润达12.09亿,均创近五年新高。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6.38亿,同比增长41.83%;净利润2.7亿,同比增长28.79%。

与此同时,公司现金流也更加充沛。2024年,伯特利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10.59亿元,同比飙升56%。
此外,伯特利还与奇瑞联手,专门成立了底盘研发团队,共同推进技术攻坚与产品落地。
有了技术与现金流的支撑,再加上奇瑞的技术赋能,公司实现空悬业务的顺利拓展自然水到渠成。
相较于空气悬架,公司线控制动业务发展更为成熟。
线控制动也很好理解。传统的刹车是通过踩下刹车踏板实现机械制动,而线控制动是通过电信号来传递这个刹车命令,反应时间约为机械制动的1/3,刹车更及时。
在国内线控制动市场中,伯特利2023年市场份额为19%,在国产厂商中排名第一。不仅如此,伯特利还是国内首家量产One-Box(集成式刹车)产品,以及全球第二家实现EPB(电子手刹)量产的企业,打破了海外的技术垄断。
凭借产品、技术实力,公司拓展了北汽、赛力斯等客户,为享界S9提供前后制动器产品。
不仅如此,伯特利还与特斯拉达成了合作。

通过持续开拓客户,公司2024年新增定点项目416项,同比大增30%。
预计2023到2030年,全球线控制动市场规模将从248亿元迅猛增长到7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随着线控制动市场规模的扩大,公司产品也将迎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在线控制动领域站稳后,伯特利又将目光投向了转向领域。
2022年,伯特利通过收购浙江万达,进军转向业务。
浙江万达,主要产品包括各类转向器、转向管柱等,年产各类电动助力转向管柱80万套,产品搭载于比亚迪、吉利、广汽埃安等品牌的车型上。
从技术发展趋势看,转向系统正逐渐从机械转向往线控转向过渡。
相较于机械转向系统,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方向盘和车轮间的机械连接,依靠电子信号控制,就像用游戏手柄操控游戏里的赛车一样。这一技术,正是实现L3及以上智能驾驶的关键。

目前,公司在机械转向产品的基础上,加速研发线控转向产品。2022到2024年,伯特利研发费用从3.78亿元增长到5.76亿元,支撑了公司产品的开发。
近年来,公司转向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财报数据显示,2022到2024年伯特利转向业务营收从2.77亿元迅猛增长到5.59亿元,实现了翻倍增长。
最后,总结一下。
通过业务的持续拓展,伯特利逐渐打造出“制动-转向-悬架”的一体化底盘布局。从打破垄断到持续研发,公司正朝着成为智能化浪潮引领者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