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立案!国联股份一字跌停,累计市值蒸发70%

查股网  2023-12-27 20:33  国联股份(603613)个股分析

12月27日,国联股份开盘即跌停,收获一字跌停板,起因是其被证监会立案!

这个曾经市值600亿的白马股,在遭遇股价大跌后,又突变“烫手山芋”,引起市场恐慌。

证监会立案了!怎么个事?

昨晚,国联股份发布公告称,收到了证监会的立案通知书,原因是: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另一份公告又显示,它收到了北京监管局的警示函。这回原因讲得更详细:

国联股份于2023年4月28日、5月16日两次发布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将部分交易调整为按照净额法确认收入,对2020年年报,2021年年报,2022年前三季度报告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更正,导致多期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准确。

对此,国联股份以及董事长刘泉、总经理钱晓钧、财务总监田涛负有主要责任。

易简财经翻阅此前国联股份发布的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发现,其当时称:

“公司对 B2B 自营交易业务的相关证据留存情况进行了重新梳理,对于难以完整取得或拥有除客户签收单以外其他与相关交易商品控制权直接依据的部分交易,采用净额法确认营业收入,公司对于此部分收入自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主要系公司对于控制权的判断选取了更为严格的标准”。

根据公告,国联股份对2020年度、2021年度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进行了更正,更正后的金额均有所下滑,变动明显:

2020年度的营收、成本均减少23亿,2021年减少97亿。

值得注意的是,国联股份的净利润数据并没有发生变化。

据业内人士表示,总额法是营收和成本分开算,例如在某平台上卖了是多少钱就算营收是多少,而净额法要将收入与成本对冲,把在平台上“赚了多少”算成营收,两种算法不同,会导致营业收入、成本会大幅下降。不过,对净利润的影响要看具体的业务确认时间点,这个不一定会有影响。

此次被关注的国联股份,就是B2B电子商务和产业互联网结合的新平台,主营商品包括钛白粉、纯碱、原纸、乙二醇等。

曾经股价狂飙,是基金重仓股

而此前,国联股份曾凭借亮眼的成绩,在资本市场上发过大招。

国联股份在2019年上市,股价一直是走高态势,表现不错。到了2020年4月底却突然“狂飙”,历经7个月攀升至历史最高点90.51元/股,涨幅达到86.29%。这带动其市值从200多亿,迅速膨胀至600多亿元。

来源:雪球APP

这离不开机构对其偏爱。据报道,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合计有61家公募基金的199只基金产品重仓持有国联股份,合计持有约1.15亿股,占公司流通股比例为23.01%。在国联股份的其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甚至还有5只基金产品。

在这么多基金中,又当属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最宠”国联股份。

2020年底,刘格菘旗下的3只基金布局国联股份,2021年底,旗下6只基金均已买入。

直到2022年底,刘格菘有5只基金纷纷跻身国联股份前十大流通股东的名单中。此“壮举”维持到2023年的一季报。

来源:雪球APP

或是“人红是非多”,国联股份被多家媒体质疑财务存在问题。

2022年11月24日,新浪证券曾写文,集中对其融资性贸易、人均创收巨大、预付款异常等方面提出质疑。

十几天之后,又有媒体发布文章,对国联股份有关“贸易三角”、客户供应商交集、上下游关联关系、交易合理性及信息披露差异等问题提出质疑。

这引发国联股份股价“地震”,市值下滑至如今的185.5亿元,较最高点已经蒸发超70%。

而看好国联股份的刘格菘也开始减持,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旗下剩余3只基金位列10大流通股东之列。

律师称可以申请索赔

受消息影响,市场恐慌情绪一度蔓延,甚至引发投资者对国联股份财务的其他猜测。

就目前的情况,广东奔犇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国华律师向易简财经透露,警示函已经说明国联股份是财务信息不准确,这种会计差错涉嫌虚假陈述。

其还表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新的司法解释规定、《立案告知书》、警示函及相关公告等材料,受损投资者可以向虚假陈述行为人国联股份索赔。索赔条件暂定为:

1、在2023年12月26日收盘前持有国联股份股票的受损投资者;

2、在2022年4月22日至2013年4月27日期间买入国联股份股票,且在2023年4月28日之后卖出或继续持有的受损投资者;

3、在2021年3月30日至2023年5月16日期间买入,且在2023年5月17日之后卖出或继续持有的受损投资者。最终索赔条件以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为准。

至于后续国联股份的信披违规事件会如何发展,易简财经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