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纺织化学业务整体表现低迷 雅运股份跨界收购汽车维保企业

http://ddx.gubit.cn  2023-05-11 20:03  雅运股份(603790)公司分析

本报记者 徐一鸣 见习记者 孙文青

5月11日,雅运股份在发布拟收购成都鹰明智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鹰明智通”)控制权公告后在规定期限内复牌。复牌首日,公司股价涨停,截至收盘,雅运股份报收11.81元/股。

根据雅运股份此前公告,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包括四川美恒等58名主体在内交易对方持有的鹰明智通100%股份,同时募集配套资金。此次交易完成后,鹰明智通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鹰明智通以新能源汽车换电运营业务为核心,曾于2020年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工作,至今年4月已进入第七期。

值得一提的是,雅运股份先前一直以纺织化学业务为主营业务。2022年,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公司所处行业整体表现低迷,至2023年一季度仍未见明显复苏迹象。

此次通过收购跨界进入汽车产业链,雅运股份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原来还是属于传统行业,但是一直在谋求数字化的发展以及新的业绩增长。目前将拟收购业务作为一个新增业务,公司还没有后续详细的经营整合方案。”

收购拟冲刺科创板企业

对于此次拟收购鹰明智通控制权,雅运股份表示,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但若上市公司采取自行孵化、自有资金投资的方式进入,则存在较大的市场进入难度和初始经营风险。通过外延式并购具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上市公司能够迅速进入新能源赛道,取得先发优势及领先的行业地位,有利于上市公司快速拓展相关业务。

雅运股份相中的标的鹰明智通有何“亮点”?天眼查显示,鹰明智通前身为成都鹰明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曾于2016年挂牌新三板,后于2018年终止在新三板挂牌。2020年,鹰明智通启动上市辅导工作。2021年、2022年,鹰明智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09亿元和7.43亿元,实现净利润7283.6万元和8623.6万元。

证监会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鹰明智通上市辅导券商为东莞证券,公司最新一期(第七期)上市辅导进展报告的签署日期为2023年4月13日,当时,公司拟筹备于科创板上市。

在2018年半年报中,鹰明智通曾介绍,公司针对车主提供的汽车维保、美容、车载智能硬件安装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衍生服务。在B端,以“51peijian.cn”为电商平台的供应链业务;针对加盟商提供开业指导、体系建设、人员培训、技术支持、为加盟店导入供应链系统、市场推广与营销、统一的质量管理、市场督查服务。同时,公司从事汽车销售业务,积极开拓二手车和新能源车业务。

雅运股份表示,在保持鹰明智通相对独立运营的基础上,将鹰明智通统一纳入上市公司整体业务体系和战略发展规划当中,双方结合各自在长三角、川渝和云贵的区域资源,促使双方区域资源互补,从而增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行业竞争力。此次并购完成后不会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

目前,此次交易对价将采取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但交易标的估值和定价尚未最终确定。

主营业务整体表现低迷

在雅运股份筹划收购事项、拓展新业务时,主营业务正面临着增长压力。公司主要从事中高端染料和纺织助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相关染整应用技术服务。其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8亿元,同比下降17.3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28.32万元,同比下降39.67%。

雅运股份在年报中称,进入2022年下半年,国内纺织行业市场有所恢复,但欧美通胀高企消费萎缩,加之纺织服装出口订单大幅受挫,出口快速回落,其中四季度同比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上述相关人士表示,由于疫情因素以及海外的一些特殊情况,纺织服装前两年确实受到比较大影响,国内业务推广起来也都比较困难。所以基本上在行业里面,公司业绩普遍都面临比较大的调整。未来随着衣食住行逐渐复苏,公司仍看好纺织行业发展空间。

短期来看,在营收与成本的双重压力下,行业整体表现仍陷入低迷,企业亦面临严峻考验。雅运股份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主营收入1.92亿元,同比下降25.31%;实现归母净利润1755.69万元,同比下降39.88%。

面对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国内纺织行业纷纷寻求转型,除进军新领域外,不少将产品高端化、生产智能化、产业绿色化作为发展目标。雅运股份于2019年着手设立了全资子公司蒙克科技作为色彩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平台。据公司介绍,目前,该子公司基本完成了相关软件的数据认证工作,为2023年相关产品全面推向市场铺平了道路。

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相对来说,纺织行业整个生产周期和产业链都比较长,从消费端传导到行业上游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因此今年以来还没有明显的复苏信号。那么受消费端的缓慢复苏,很多企业和品牌还是保持一种谨慎心态。一些企业正在着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从长远来看,存在一定发展机会和空间,但同时其需要投入的成本也高,短期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