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福斯特个展:“高技派”背后的人文与自然

http://ddx.gubit.cn  2023-05-26 18:49  福斯特(603806)公司分析

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是现代建筑界的巨匠之一,拥有超过50年的建筑设计经验,擅长将自然和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他是“高技派”建筑的先驱,曾在全球创造了一系列的地标性杰作。他的设计风格简约而富有想象力,通过材料和形式的创新,实现了建筑的最大化效益,并为建筑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设计作品充满了未来感,对于生态环保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日,诺曼·福斯特个展在法国蓬皮杜中心对外展出,展览展出了建筑师60年设计人生的近130个建筑和设计项目,通过大量的图纸、草图、比例模型和剖面模型(diorama),对福斯特的建筑生涯进行了全面回顾。

诺曼·福斯特肖像, Photo  Yukio Futagawa诺曼·福斯特肖像, Photo Yukio Futagawa

“我们设计的一切都是对某个地方特定的气候和文化的回应。”—— 诺曼·福斯特

这位现年已经87岁高龄的建筑师特仍然活跃于建筑设计前沿,展览的展陈由福斯特本人亲自设计并由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和福斯特基金会(Foster Foundation)合作完成。

在此次展览现场观看自己手稿的诺曼·福斯特 Photo Pablo Gómez Ogando/Norman Foster Foundation

此次展览在蓬皮杜中心占地约2200平方米的1号展厅(Galerie 1)展出,通过7个主题对诺曼·福斯特的建筑生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展出了近130个项目的图纸,草图和模型,还重点突出了他最著名的几个代表作,例如中国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部(香港,1979-1986),Carré d'Art (尼姆, 1984-1993), 中国香港国际机场(香港,1992-1998)和苹果办公总部Apple Park(美国库比蒂诺,2009-2017)。整个观展路线在7个主题的引导下缓缓展开,分别是:自然和城市(Nature and Urbanity);表皮与结构(Skin and Bones);垂直城市(Vertical City);历史与传统 (History and Tradition);规划与场所 (Planning and Place);网络系统与流动性 (Networks and Mobility);未来(Futures)。展览的入口处还设置了一个绘画房间(drawing gallery),里面展示了之前从未展出过的福斯特的手绘图纸,草图本和摄影,进一步展示了建筑师思考的过程。

蓬皮杜中心,巴黎 Photo  Dalbera Flicker蓬皮杜中心,巴黎 Photo Dalbera Flicker

蓬皮杜中心作为“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由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和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在1977年设计完成。在此之前,罗杰斯一早与福斯特,携手苏·布鲁维尔(Su Brumwell)和温迪·切斯曼(Wendy Cheesman)在1963年于伦敦创立了“高技派”建筑的先驱建筑小组Team 4。作为该流派的领袖之一,福斯特此次在蓬皮杜中心举办生涯回顾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Team4建筑小组解散后,福斯特在1967创立了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 Associates practice),1992年,事务所更名为Foster + Partners,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一系列地标建筑之后,成为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建筑设计公司。

福斯特始终对研究和创新保持开放的态度,并将技术、经济和环境层面的问题都融合进他的项目,在尺度不断增加的同时,把整个生物圈在内的环境考量都融入进他关于技术圈的思考中。这种既关注科技又深刻理解工业对环境破坏问题的看法深受美国建筑师理查·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思想的影响。早在1960-1970年代,当整个欧美社会都关注到环境议题时,诺曼·福斯特已经试图用“高技派”建筑去回应这种生态运动,他也将这种实践延续到了现在,比如将科技和生态融合的苹果办公总部和最新在深圳落成的大疆全球总部。

“诺曼·福斯特”展览现场,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诺曼·福斯特”展览现场,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诺曼·福斯特”展览现场,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诺曼·福斯特”展览现场,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此次展览同时还展出了艺术家费尔南·莱热(Fernand Léger)、康斯坦丁·布朗库希(Constantin Brancusi)、翁贝托·薄邱尼(Umberto Boccioni)的艺术作品以及工业设计产品:滑翔机和经典的汽车。这些都是诺曼·福斯特的灵感源泉,且与他设计的建筑息息相关。

福斯特的很多建筑作品具有很强的地标性,让观众在看到这些经典的项目时可以直接联想到一个城市,甚至地区。福斯特在世界各地参与研究设计了数百个项目,其中包括大型机场、交通网络、高层建筑、跨国公司总部、公共建筑、博物馆、大型基建和城市发展计划。作为一家在全球输出重要设计的建筑公司的创始人,诺曼·福斯特可谓是作为最重要的建筑师参与了整个工业社会组织的复杂工程。

Team 4的创建(1963-1967):“高技派”建筑的成型

左上起顺时针:安东尼·亨特(Anthony Hunt), 弗兰克·皮考克(Frank Peacock), 茅利斯·非利浦(Maurice Phillips), 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苏·布鲁维尔(Su Brumwell),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温迪·切斯曼(Wendy Cheesman)和莎莉·阿普拜(Sally Appleby) Photo Wikipedia iconeye.com

诺曼·福斯特1935年出生于英国。1961年从曼彻斯特大学毕业之后,他来到耶鲁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在耶鲁学习期间,福斯特遇到了理查德·罗杰斯,苏·布鲁维尔以及他后来的妻子温迪·切斯曼。1963年,四人回到英国一起创建了Team 4建筑小组。虽然这个团队的合作时间只有短短4年,对于“高技派”(High Tech Architecture)建筑来说却是决定性的成型阶段。他们一起创作的著名项目有为布鲁维尔父母设计的Creek Vean House度假屋,曾经被用作电影《发条橙》取景地的Skybreak House,还有“高技派”第一个工业建筑Reliance Controls工厂。

“高技派”建筑,也称为结构表现主义(Structural Expressionism),是一种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建筑风格,它的特点是使用钢、玻璃和铝等工业材料,并强调建筑物的结构元素。“高技派“建筑强调设计和施工的透明性,力求把建筑内部的结构和系统展示在外部来传达建构的底层逻辑。早期的“高技派”建筑被建筑理论家雷纳·班汉姆(Reyner Banham)称为“功能服务棚”(Serviced Sheds),因为原本应该隐藏起来的内部通风管线全部都裸露在外部。蓬皮杜中心就是“高技派”建筑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Creek Vean度假小屋, Photo  Norman Foster ArchivesCreek Vean度假小屋, Photo Norman Foster Archives

建筑小组Team 4第一个建成的项目Creek Vean House的休憩小屋(The retreat)已经让人感受到这种开放感和透明感的空间。小屋类似于一个驾驶舱式的结构,半嵌入悬崖边,人坐在多面体的玻璃穹顶下,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中。建筑小组的另一个住宅项目Skybreak多层平台的空间还被库伯里克用来当《发条橙》的拍摄地。“高技派“的建筑讲究灵活性,Skybreak House里一系列的起居功能分布在连续相连的平台空间上,所以空间功能可随时重新分配,是充满开阔感的空间布局。

Skybreak住宅, Photo  HiddernArchitecture.netSkybreak住宅, Photo HiddernArchitecture.net
电影《发条橙》里呈现的Skybreak住宅,  Stanley Kubrick电影《发条橙》里呈现的Skybreak住宅, Stanley Kubrick's A Clockwork Orange

展览系列中的“表皮与结构”(Skin and bone)这一章节也可以很好的阐释“高技派”建筑的核心思想,把建筑的结构元素,还有通风和各类工程系统不隐藏在建筑内部而是翻转暴露在外部。Team 4设计Reliance Controls工厂时想要找到一种激进的设计方式,于是他们采用预制钢结构非常高效又省钱地快速搭建好了工厂的框架,并且把结构放在建筑表皮外面。工业材料的使用让每一个构件都可以有多种功能,比如灯带可以嵌入金属屋面的折面里,省去了反光板的需求。小组成员还想用灵活的平面排布消除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层级关系。建筑是一个单层的矩形体量,除了厕所、厨房和机房的位置是固定的,内部空间可以随时重新划分和排布,体现了"高技派"追求的灵活性。

Reliance Controls 工厂外立面, Photo Norman Foster Photo Architectural Press Archive /RIBA Collections

Reliance Controls 工厂室内, Photo Norman Foster Photo Architectural Press Archive /RIBA Collections

虽然这个这个建筑因为其先锋的轻质工厂设计赢得了第一届金融时报最佳工业建筑奖,但是这个项目也是Team 4小组成员的最后一个合作项目。1967年6月,福斯特和罗杰斯决定解散公司,各自建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福斯特和他的妻子切斯曼在1967年成立了福斯特建筑设计公司(Foster Associates practice)。

独立建筑事务所的成立(1967-1992):具有地标性的代表作

赫斯特总部, Photo  Chuck Choi赫斯特总部, Photo Chuck Choi

诺曼·福斯特一直着迷于航空和汽车工业的科技,他认为建筑的本质也是某种结构,所以在他大部分的建筑设计概念中,建筑表皮和主体结构必须要有某种互为关联的本质关系。内部结构外露并不是出于装饰的意图,而是展现表皮是依附于整体框架结构(exoskeleton)存在的,所以两者并不能分离。

1986年落成的汇丰银行总部是福斯特的成名作,也是建筑历史上探索表皮和结构之间关系的经典案例。福斯特通过极具挑战的设计在香港回归之前试图打造 “世界上最好的银行大楼” 。不管是汇丰银行总部大楼的空间结构还是平面布局,福斯特都试图用建筑形式探索香港银行业的性质,最后的建筑不但彻底打破了传统银行建筑的成规,还重新定义了办公大楼的空间形式。

汇丰银行总部外立面,中国香港, Photo Hopkins, Owen.Reading Architecture: A Visual Lexic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12.

超短的工期和一百万平方英尺的建造面积让福斯特选择大量运用预制模块组件。从外观看,建筑由三座独立的塔楼构成,由于施工采用了悬架结构,从而可以同时向上和向下建造,最终形成了宽度和深度不同的的三段式楼层和花园露台。整个建筑的主结构由巨型钢结构桅杆构成,楼板和幕墙都是悬挂的,所以底层才可以完全架空。福斯特还将核心筒和服务空间推到侧边,这样平面可灵活使用的面积大大增加。多年以来,汇丰银行一直可以重新排布平面,甚至将交易区合并到一整层,这都得益于福斯特创新的结构设计,这在别的传统办公塔楼是无法做到的。

汇丰银行总部内部中庭,中国香港, Photo Ian Lambot汇丰银行总部内部中庭,中国香港, Photo Ian Lambot

从建筑的立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定义整体结构的桅杆和三角横粱以及侧边的交通核心筒,这种结构外置于表皮是典型的“高技派“特色。像吊桥一样的三角横梁还创造了视觉通透的双层社交空间,丰富了办公空间的形态。建筑中庭一侧的高速电梯和交错的自动扶梯让人可以俯瞰像村落一般的办公群组。带镜面的“遮阳棚”(sunscoop)将阳光从中庭反射到下方公共广场的地板上,这个隐蔽的广场在周末会变成热闹的野餐地点。号称世界最长的自动扶梯通过玻璃底板直达被认为是“银行业橱窗”的营业大厅。

汇丰银行大楼还创造了第一个从香港港湾抽水来冷却空调的记录。总之,这个充满科技和创新的大楼就像是福斯特发起的一场革新摩天大楼形式的宣言。不同于福斯特在1978年完成的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 (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在那栋建筑物里,所有的结构和服务功能都隐藏在双层的表皮之间,所以外部是一个简洁的长方体块。汇丰大楼就像是一个会呼吸的巨构,建筑结构和服务性的机电组件都呈现在立面上,将福斯特设计的环保和结构性能都展现得一览无余。

Carré dCarré d'Art 艺术媒体馆, Photo James Morris

虽然福斯特是“高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他的建筑不仅仅注重科技和建造,还强调了建筑所处的历史文脉。有时候,地标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是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场地的回应找到一个能展现城市归属感的设计。

1984年,福斯特通过竞赛得到了一个在法国尼姆建造一个艺术媒体馆(Médiathèques)的机会。这个场地十分特殊,正对着方形神殿(Maison Carrée):一个保存完整的古罗马时期的神殿建筑之一。福斯特用低调的姿态将九层的建筑半埋入地下,以此和对面的神庙产生更和谐的关系。除了在建筑中庭打造一个多层开放的公共空间,建筑师还将场地前的广场清理干净,并进行了一系列整合扩建,让两座新老建筑共同围合出一个可以代表城市精神中心的公共广场。

大英博物馆中庭,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Foster + Partners大英博物馆中庭,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Foster + Partners

同样可以被看做“历史与传统”章节的代表作还有大英博物馆的中庭(Great Court at British Museum)改造。这座在19世纪由建筑师罗伯特·斯默克(Robert Smirke)和他的兄弟建成的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巨型的圆形大厅(rotunda)和阅览室。千禧年到来之际,福斯特用一个6000平方米的巨型玻璃穹顶将整个中庭变成了通透的室内,这个手法很类似他的另一个代表作:德国国会大厦(Reichstag)穹顶的改造,通过通透的玻璃将一个属于历史的的古典建筑空间重新打造成一个民主的公共空间。就像水晶宫一样,800吨玻璃和钢结构组成的穹顶优雅地将新与旧结合在一起,福斯特通过一个简洁但是技术上难度极高的手法将之前被忽视的中庭空间转变为了整个博物馆的焦点。

Foster + Partners(1992-至今):融合生态的全球设计公司

千禧桥,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千禧桥,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进入到千禧年后,诺曼·福斯特的建筑实践逐渐脱离“高技派”建筑的表象特点,他也开始涉猎更广阔的设计领域,比如大尺度的区域规划,桥梁设计,以及更具野心的高层塔楼和办公总部设计。1992年更名为Foster +Partners以后的公司更加成熟和商业化,通过一系列超高难度的项目转变成了全球性的大型建筑事务所,向世界各地大量输出地标性建筑的设计。虽然他的建筑仍然拥抱科技的创新,但是福斯特已经不再将“高技派”建筑的特点过度地表达在他的设计上。他更关注建筑本身的性能,用设计将复杂的机械结构隐藏起来,创造出简洁优雅又环保的建筑。

圣玛丽艾克斯30号大楼,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圣玛丽艾克斯30号大楼,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千禧年初建成的圣玛丽艾克斯30号大楼(30 St Mary Axe,别名The Gherkin)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完成的高层塔楼代表作之一,像汇丰大楼一样,它是伦敦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塔楼形式简洁,像子弹头一样下大上小,这样的设计塔楼不会过于阻挡底层街道的阳光。而且流线型的形态可以在减少风阻的同时向室内引入自然通风。因此,The Gherkin成为了伦敦第一个生态高层塔楼。它内部镂空的楼板螺旋上升,提供了空气流通的同时还创造了通透的社交空间。整个大楼耗能约为一般同类型塔楼的二分之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节能。类似汇丰大楼活跃的中庭空间,福斯特的所有塔楼都是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建造的。就像展览中“垂直城市”章节里描述的那样,所有的楼板被分成不同的组,中间总是有挑高的社交空间把内部的办公空间打造成充满绿色和阳光的舒适环境。

苹果总部, Photo Steve Proehl Foster + Partners苹果总部, Photo Steve Proehl Foster + Partners

从1960年代开始,福斯特就持续地将环保议题置于他建筑实践的核心,试图用技术将自然和城市更好的结合。2017年在硅谷落成的苹果总部(Apple Park)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节能的建筑之一,福斯特将其设计成一座巨大的圆形建筑,围合出71公顷的公园,将工业、技术和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积极生态(positive ecology)的观念。整个办公总部屋顶完全被太阳能板覆盖,立面上挑出的遮阳板过滤多余的自然光,创造出舒适的室内空间。和森林结合的建筑模糊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界限,让人沉浸在景观和建筑一体的感觉中。

大疆全球总部,深圳,Photo Dezeen大疆全球总部,深圳,Photo Dezeen

而2022年在深圳落成的大疆全球总部可以说是融合了汇丰大楼和苹果总部两个设计的优点,既有福斯特早期的结构表现主义特点,又将生态设计放在了重点。这个双塔楼是一座全球首例的非对称悬挂钢结构超高层建筑。建筑主体由东西两栋超高层塔楼组成,中间由一座轻盈的钢结构悬索桥相连接。建筑内部实现了无柱化设计,每栋塔楼依托于核心筒,通过延伸出来的钢结构,分别向外悬挂了六个巨大的 “玻璃体块” ,高低错落的玻璃体块将钢结构外露,体现出 “高技派 “建筑的精髓。悬挑的结构释放了更多的地面空间,加上空中花园、屋顶花园、连桥镜面水景观,总景观面积达到了2.7万平方米,约为整体建筑占地面积的1.6倍。底层的公共设施和景观让建筑能够融入城市生活,同时为市民和员工提供更多的绿色休闲空间。内部的布局保持了灵活性,而且每层办公空间都有270度玻璃幕墙环绕设计,为内部引入了充足的自然光源。

“持续发力”走在时代最前端的福斯特

米约高架桥,Photo Daniel Jamme, Eiffager米约高架桥,Photo Daniel Jamme, Eiffager

诺曼·福斯特不仅仅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位工程师和规划师。从“网络系与流动性”(Networks and Moblility)的章节来看,他设计了非常多的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这些在不同城市以及地区建立联系的作品让福斯特成为一个在地球尺度(planetary scale)做设计的建筑师。其中, 米约高架桥塔(Millau Viaduct)是由福斯特和工程师Michel Virlogeux一同设计的拉索大桥,连接起巴黎和地中海地区。大桥围绕七个高度为75至245米的混凝土桥墩设计,有一些几乎是埃菲尔铁塔的高度。高架桥在整个区域的景观上画出一条非常优雅的线条,重新连接配置了该地区的资源。

“处在一切都由网络连结起来的世界中,我们更加需要建筑师去建设实体的链接来让我们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就体现了像机场、地铁系统这种交通网络的重要性。”展览策展人Frédéric Migayrou表示。

诺曼·福斯特在展览现场,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诺曼·福斯特在展览现场,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月球基地渲染图,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Foster + Partners月球基地渲染图, Photo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Foster + Partners

不难看出,诺曼·福斯特是一位极具前瞻性的建筑师,他通过可持续和环保的建筑项目关注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其基金会亦在非洲和印度做了一系列项目,并畅想了人类如何在月球和火星定居。诺曼·福斯特还和欧洲太空总署(European Space Agency)合作,试图一起挑战人类如何在月球上建一个宜居的基地。他们利用3D打印技术将月球表面已有的物质:表岩屑(regolith)覆盖在充气的极简月球住宅外面,以制造宜居的环境。

展览“诺曼·福斯特”布展现场和展览现展览“诺曼·福斯特”布展现场和展览现

“诺曼·福斯特”个展将展至2023年8月7日。

责任编辑:陆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