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老百姓心中的医保服务体系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杨雨萌
“希望类似‘沪惠宝’等涵盖非标体的保险产品多一点”“希望进一步提高税优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度”“希望长护险能覆盖面更广,申请手续更简化”……这些饱含期盼的愿望,来自网友们近日在《中国银行保险报》微信公众号互动话题中的留言。医疗保险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因此备受关注。《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发现,全国两会临近,代表委员们也关注到了这些话题。
长护险热度不减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近3亿,占全国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4%。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失能老人数量和家庭赡养压力随之增加。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长护险试点工作不断推进,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启动长护险制度试点以来,全国两批共49个试点城市先后开始试行,在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惠及众多失能家庭,也推动养老护理产业发展。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百姓要求推广长护险的呼声也反映在政协提案中,农工党中央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递交《关于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递交《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的提案》。
在提案中,熊水龙表示,长护险不仅是应对社会老龄化挑战的重要稳定器,同时也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建议中央支持扩大长护险试点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开办城镇职工长护险。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基金结余较多、承办意愿较强的地市,积极鼓励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城镇职工长护险。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郭丽军也对长护险表示了热切关注。
她建议明确长护险的定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框架体系,明确筹资渠道并落到实处,保障范围也需要明确是否覆盖中度失能人群及失智人群,此外,在护理服务机构、人员培训等配套措施方面也需要加以完善。
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
惠民保、百万医疗险、税优健康险等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在基本医保保障范围外的经济补偿。多家人身险公司披露的年度理赔报告显示,2023年,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险特别是医疗险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多数险企理赔件数九成以上是医疗险,保障范围大多能够覆盖医保报销范围外的自费药品和诊疗费用。
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商业健康险的作用?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表示,为实现商业健康险的提质增效,一方面要鼓励团体参保形式;另一方面要和医药产业形成联动,让尚未纳入基本医保的新型药品能够通过商业保险为人们提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很多医疗险将罕见病特药等纳入保障范围,这也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发声热点,《关于加强罕见病防治的提案》《关于完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多重保障机制的提案》《关于推进我国肝癌全周期综合管理的提案》等也与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险服务体系相关。
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的主体,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也十分重要。“要提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积极性,一方面,针对低收入人群,通过医疗救助将易致贫群体纳入居民医保的参保范围;另一方面,鼓励人们长期、稳定地参加居民医保,比如随着参保年限的增加适当调整医保待遇等。”朱铭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