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集团年报解读:着力提升产业“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
转自:新华财经
4月25日,神农集团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和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年度报告显示,神农集团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8.91亿元,同比增加17.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约4.01亿元;实现生猪销售152.04万头,同比增长63.66%;屠宰生猪176.56万头,同比增长22.23%。
近年来,神农集团践行“生猪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战略,逐步提升产业“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
挖潜提质,拼出市场新空间
面对持续低迷的生猪市场,神农集团2023年出现成立以来的首次亏损,而“挖潜+提质”成为神农集团破题求生的关键。其中,生猪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和精益管理是拼出市场空间的重要抓手。
年报披露,2023年4月云南澄江神农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投产,神农集团形成了从饲料、养殖、屠宰、食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闭环,实现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可控。
“食品加工让生猪产业链实现了闭合,也成为神农发力的新赛道。”神农集团副总裁兼食品事业部总经理张晓东介绍,生猪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后,养殖板块压力增加,布局食品加工实现全产业链闭环发展能够有效削弱行业周期性带来的业绩波动。
“公司主要瞄准低温速冻类产品加工。”张晓东说,公司目前生产了低温速冻、熟食等五大类数十个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已覆盖云南、贵州、川渝等市场,市场前景较好,工厂还积极对接越南等国家经销商,拓宽食品加工产品的市场。
下游渠道解压的同时,上游养殖板块也在通过精益管理降本增效。神农集团2023年平均养殖成本约15元/公斤,2024年一季度平均完全成本约14.5元/公斤,在上市猪企中名列前茅。
“成本控制的优异表现得益于生猪养殖环境的高安全性和猪群的高健康性。”神农集团董事长何祖训指出,集团从猪厂选址、猪厂布局与设计、猪舍硬件与建设、生产管理模式、后勤保障体系等多方面打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生产水平。
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23年平均料肉比2.65,集团14个母猪厂中已有10个实现了蓝耳双阴,PSY在27头左右,从仔猪出生到商品猪出栏全程存活率83%-85%。
低成本优势,为集团产能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年度报告显示,神农集团正加快云南、广东、广西地区产业布局,2024年计划出栏250万头,2025年力争出栏350万头。
生态优先,厚植神农绿色发展底色
“绿色低碳发展是神农集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长久之策。”何祖训表示,我们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和精进工艺水平,提高原料利用率,大幅降低损耗和能源浪费,从而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据悉,神农集团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从优化饲料配方,降低氮排放;降低运输损耗,实现绿色高效运输;科学选址,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种养循环,实现粪污“零排放”等维度减少碳排放。
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23年,饲料生产单位电耗同比降低约2%;养殖板块头均生猪电耗同比降低16.45%;昆明屠宰产品综合单耗同比下降2.05%。
“我们还发力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神农集团养殖事业部生产中心运营副总监朱俊智介绍,神农集团流转10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青贮玉米和巨菌草,年处理猪粪污水近10万方,节约化肥超过30吨。
在陆良县小百户镇中坝村区域性收集种养循环一体化示范基地,粪污堆积发酵场、厌氧发酵塔、好氧发酵池等设施一应俱全。当地普乐猪场和老母寨猪场粪污,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有机肥厂,处理后的有机肥能满足2000亩耕地的种植用肥。
兴农富农,助农增收提升产业“含金量”
生猪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各地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作为农牧企业,神农集团尤其注重将长期以来深耕所积淀的行业专业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2017年,神农集团探索实施的“公司+家庭农场”生猪代养模式,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元,通过签订合同和设置透明的代养费,带动农户共同发展。2023年,尽管猪价低迷,想加入神农集团家庭农场的农户非但没减少,还在增加。
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23年,神农集团为农户解决资金缺口950万元,同比增加102.13%;带动农户合作养殖数量共计373户,同比增加29.97%;累计阶段代养费用20147.47万元,同比增加115.12%。
“家庭农场主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如责任心、工作精细度、工匠精神,他们养猪甚至比企业做得更好。”在何祖训看来,家庭农场不仅是神农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未来生猪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
“5%-8%的死淘率,是宣威、陆良家庭农场养猪户的普遍水平。”据神农集团陆良服务部经理曹强介绍,更有一些养猪能手创下2%-3%的好成绩。
“合作才能共赢,互利才能长久。”神农集团董事会秘书蒋宏介绍,神农集团2023年家庭农场代养量约100万头,代养比例约65%。未来,神农集团家庭农场的代养比例将达70%至80%。(钱国军)
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