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园“甜蜜危机”:高糖饮料失宠、负债飙30%,15亿扩产陷两难

当健康消费浪潮席卷饮料行业,曾凭借“甜牛奶”风靡华东市场的李子园,正陷入成立30年来最棘手的发展困境。一边是核心产品含乳饮料连续两年营收下滑,产能利用率仅维持在66%的低位;另一边是15.8亿元在建项目待消化,有息负债同比飙升30.79%。从云南二期项目紧急搁浅,到多元化转型收效甚微,这家区域性乳饮龙头的“甜蜜神话”,正在健康消费革命中加速褪色。
核心业务陷“双降”困局
李子园的危机,始于其对高糖含乳饮料的过度依赖。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含乳饮料营收5.83亿元,同比下滑11.19%,这已是该业务自2022年起连续第四个年头增长乏力,2021-2024年营收更是从14.27亿元缩水至13.54亿元。作为营收占比超93%的“压舱石”,核心业务的颓势直接传导至市场端——2025年上半年,其核心市场华东、华中收入分别下滑8.12%和6.65%,经销商净减少415家,渠道网络出现明显收缩。
问题的根源,在于产品与消费趋势的严重脱节。李子园甜牛奶每100ml含糖量高达10.5g,被消费者调侃为“工业甜水”,而当下消费者对糖分的警惕性已达到新高度。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最新调查显示,近八成市民购买饮料时会主动查看含糖量,超五成明确选择无糖或低糖产品,偏好高糖饮料的比例仅为5.4%。在“控糖”成为共识的背景下,李子园的核心产品俨然成为健康消费时代的“非主流”。
更严峻的是,替代品正在加速分流其核心客群。2023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已达2585亿元,预计2028年将以17.3%的复合增长率增至5732亿元,这类产品以新鲜原料、营养补充为卖点,恰好击中18-35岁群体日均膳食纤维摄入不足11.8g(远低于25-30g标准)的健康痛点。同期,运动饮料、植物饮料增速均超30%,而含乳饮料整体市场份额持续收缩,李子园赖以生存的市场空间正被不断挤压。
产能过剩则进一步放大了经营压力。2024年李子园总产能37.59万吨,实际利用率仅66%,多个生产基地陷入“闲置困境”:云南基地设计产能5.1万吨,利用率约75%;鹤壁工厂设计产能7.28万吨,实际仅产出3万吨;龙游工厂13.36万吨的设计产能,实际产量不足6.44万吨。在此背景下,原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3条无菌灌装产线的云南二期项目,最终以“土地规划、产业规划等客观因素”为由搁浅,成为公司产能扩张战略急踩刹车的缩影。
15亿扩产与负债攀升的矛盾
产能利用率不足的同时,李子园的财务状况也在持续恶化。2025年上半年,公司有息负债激增至7.57亿元,同比增幅达30.79%,有息资产负债率攀升至24.66%,资产负债率整体突破37.43%。财务弹性的收缩,与公司仍在推进的大规模扩产计划形成鲜明反差——截至2025年6月末,李子园仍有5个在建项目,总预算高达15.8亿元,预计2029年产能将达59.26万吨,较2024年增长58%。
在需求疲软的市场环境下,如此大规模的产能扩张无疑充满风险。东吴证券分析指出,若后续产品销售未能跟上,新增产能将进一步加剧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形成“扩产-闲置-负债”的恶性循环。更值得关注的是,李子园的盈利能力已出现明显下滑,2024年因国际奶粉价格波动,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至15.8%,而2025年上半年仍未看到回升迹象。
成本端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李子园含乳饮料70%以上的成本来自原材料,其中全脂奶粉占比最高,且主要依赖进口恒天然奶源。2024年以来,新西兰干旱、地缘冲突等因素导致国际奶粉价格剧烈波动,直接冲击公司利润。为缓解成本压力,李子园在2025年3月宣布投资3.2亿元建设宁夏日处理1000吨生乳深加工项目,计划生产奶粉、浓缩奶等原料以减少进口依赖。但该项目预计2025年底才投产,且建设周期长、回报慢,短期内难以扭转成本困境,反而将进一步消耗公司资金。
转型成效微弱
面对主业困局,李子园自2024年起加速推进多元化转型,先后布局植物蛋白饮料、维生素饮料、茶味啤酒等品类,2025年又推出营养素饮料、调制乳、果蔬汁类饮料,并试图切入功能性饮品赛道。但从市场反馈来看,这些新尝试尚未形成有效支撑。2025年上半年,除含乳饮料外的其他产品仅实现营收3582.51万元,不足核心业务收入的6%。
部分新产品甚至陷入亏损泥潭。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李子园乳味风味饮料收入456.11万元,毛利率为-8.91%;复合蛋白饮料收入仅103.65万元,毛利率9.31%,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即便被寄予厚望的维生素水新品,尽管主打“6零极简配方”,但2025年目标销售额仅定在几千万元,与元气森林、农夫山泉等头部企业的同类产品差距悬殊。
对比行业标杆,李子园的创新速度和产品力明显滞后。沪上阿姨早已提出“每日健康+”理念,通过精准营养配方占据健康茶饮赛道;元气森林推出高茶多酚含量的普洱茶饮品,强化健康功能属性。而李子园的维生素水既未采用消费者认可的天然甜味物质,膳食纤维等功能成分含量也未达到同类产品标准,难以打动注重健康的年轻消费者。
渠道和品牌转型同样步履维艰。尽管李子园2024年电商收入增长90.5%,2025年一季度再增58.9%,但电商渠道占比仅提升至5.4%,95%以上的营收仍依赖传统经销渠道。品牌年轻化方面,公司虽升级成毅为全球代言人,启动“千万公益计划”,并尝试校园歌手大赛、国漫IP联名等活动,但消费者对其“甜牛奶”的固有认知难以突破,品牌形象固化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
从行业视角来看,李子园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传统含乳饮料企业集体面临的转型阵痛。但不同于其他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聚焦健康赛道,李子园在高糖产品上的路径依赖过深,多元化转型又缺乏清晰战略和核心竞争力。如今,15.8亿元在建项目待消化,有息负债持续攀升,若不能尽快跳出“甜牛奶依赖症”,这家曾经的“区域乳饮龙头”,恐将在健康消费的浪潮中逐渐失去市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