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难攻坚 国盾量子深深扎根量子科技产业化
如何保证通信的安全性?怎样突破现有经典计算机的算力上限?更高水平的测量精度要靠什么实现?对于这些问题,作为未来产业的量子信息技术有望给出答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而作为我国量子技术领域首家上市公司,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盾量子”)从实验室走出,又深深扎根于产业生态中,从一颗小种子,逐步生长成一棵大树。
从实验室走出的“种子”
“一开始,我们团队只有十几个人,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老师,以及刚从近代物理系毕业的几位学生,挤在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一间小小办公室里。”回忆起公司初创时的情况,国盾量子副总裁、研发总监唐世彪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十分感慨地表示,“当时就像种下一颗种子,能不能发芽都还不能确定。”
2009年,在国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背景下,一支来自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决定搭建中国的量子信息“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成立了国盾量子的前身——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彼时,量子技术尚属“无人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市场认知几乎为零。
唐世彪告诉记者,在当时,综合考虑了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公司选择了主攻量子信息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随着通信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不断深入,如何保证通信的安全性在国家的尺度上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量子技术可以借助量子的特性,为通信加上量子密钥,一旦有人试图窃取通信内容就会立刻被发现,从而保障通信的安全可靠。”
唐世彪所在的团队在2008年左右就成功实现了3-5节点、100公里左右的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具备了初步产业化的基础条件。但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量子保密通信和经典光纤通信的最大差别,在于经典光纤通信使用“强光”进行信息传输,其使用的光脉冲内包含数以亿计的光子;而量子保密通信进行密钥分发所使用的“弱光”,单次可能仅包含一个光子,这就对所使用的单光子探测器提出了极高的灵敏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