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股份:低空经济风口下的连年亏损与实控人天价离婚风波
(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作为国内工业无人机领域的“第一股”,纵横股份(688070.SH)自2010年成立以来,凭借全谱系工业无人机产品的研发能力,迅速在测绘、巡检、安防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这家曾以“科创板工业无人机领军企业”身份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如今却陷入持续亏损、治理风险频发的困境,其发展路径折射出新兴行业企业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之间的复杂博弈。
2025年上半年,纵横股份发布业绩预告,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1.35亿元,同比增长61.72%;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仍为-3468.45万元,同比减亏1833.77万元。这一数据背后,暴露出公司在营收规模扩张的同时,盈利能力持续恶化的深层矛盾。自2021年上市以来,公司虽营收逐年增长(2024年达4.74亿元,同比增长57.14%),但归母净利润已连续四年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全年亏损额扩大至3579.17万元,扣非净利润同样亏损3870.86万元。尽管公司毛利率维持在42%左右,但销售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的持续攀升,成为吞噬利润的主要“黑洞”。
横向对比可见,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2.59%至1.10亿元,研发费用同比增加11.76%至4287.73万元,财务费用更是激增130.62%至498.43万元。这些数据表明,纵横股份在市场拓展、技术迭代和资本运作层面投入巨大,但尚未形成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此外,公司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收入确认等财务处理问题也受到监管关注,进一步拖累经营现金流。
值得注意的是,纵横股份近年可谓流年不利。2024年6月,全资子公司成都纵横大鹏因串通投标被禁止参加全军物资采购活动三年,直接影响公司防务市场业务(占2023年营收7.2%)。监管层对信息披露问题的多次处罚,也反映出公司内控体系存在缺陷。例如,2023年上交所指出其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内幕信息登记遗漏等问题,2024年四川证监局则针对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和收入确认的合规性提出警示。
与此同时,公司实际控制人任斌的“天价离婚案”持续引发市场关注。2025年7月,法院终审判决任斌将其持有的999.6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11.41%)过户至前妻邝明芳名下,按7月17日收盘价53.76元/股计算,对应市值高达5.37亿元。尽管任斌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及海南永信大鹏企业管理中心的间接持股,仍合计控制公司44.76%的股权,但直接持股比例从23.41%降至12%,股权稀释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稳定性的担忧。
这场离婚诉讼的时间线耐人寻味。邝明芳于2024年2月提起诉讼,而任斌直接持股的限售股解禁日期为2024年2月19日,两者时间高度重合。尽管公司强调此次股份分割不涉及变相减持,但投资者普遍担心,未来邝明芳可能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套现,进一步稀释公司股权。此外,任斌在诉讼期间与股东王陈、陈鹏签署的一致行动协议补充协议,将协议有效期延长至上市后10年,显示出其对控制权的极力维护。
面对低空经济政策红利的释放,纵横股份积极布局智慧政务、应急管理、能源巡检等垂直场景,并提出“无人值守系统+纵横云+AI”的低空数据服务体系。2025年上半年,公司中标巴中市“智慧巴中”低空数字经济项目,金额达1.06亿元,成为业务增长的新引擎。然而,这一战略转型背后,公司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技术壁垒与研发投入的高成本形成双重压力。工业无人机行业技术迭代迅速,公司需持续投入资金以维持竞争力。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约9.03%,但研发成果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效率尚待验证。其次,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承压。尽管公司核心产品无人机系统毛利率达42.49%,但大疆、亿航智能等头部企业的多领域布局,以及海外厂商的低价策略,正在侵蚀其市场份额。
此外,公司经营合规性问题频发。2024年6月,全资子公司成都纵横大鹏因串通投标被禁止参与全军物资采购活动3年,直接影响公司防务市场业务(占2023年营收7.2%)。监管层对信息披露问题的多次处罚,也反映出公司内控体系存在缺陷。例如,2023年上交所指出其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内幕信息登记遗漏等问题,2024年四川证监局则针对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和收入确认的合规性提出警示。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纵横股份仍具备一定的行业先发优势。作为国内首家工业无人机上市公司,其全谱系产品矩阵(包括垂直起降固定翼、多旋翼、无人值守系统等)和全产业链布局(研发、生产、培训、服务)在行业内具有竞争力。随着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空域管理改革深化,公司有望在智慧城市、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中航证券预测,2025年至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将分别达到0.12亿元、0.43亿元、0.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7%。这一乐观预期建立在两个关键假设之上:一是低空经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二是公司能通过精细化运营改善费用结构。例如,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率降至43.08%,较去年同期下降25.22个百分点,显示出初步的成本优化成效。
然而,实现盈利拐点仍需突破多重障碍。首先,需加速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落地,例如推进“无人值守系统”在更多城市试点,提升低空物流产品的商业化验证效率。其次,应强化供应链管理,降低原材料波动对毛利率的影响,同时通过零基预算等工具优化费用支出。此外,公司需重建投资者信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避免因合规问题引发监管处罚。
纵横股份的故事,是中国科技企业从“技术驱动”走向“商业变现”的缩影。在低空经济的政策风口下,公司凭借先发优势抢占了行业高地,但持续亏损、治理风险和市场竞争的三重压力,使其陷入“高估值与低盈利”的割裂状态。
对于投资者而言,纵横股份的股价波动(2025年7月18日下跌4.20%)已反映出市场对其基本面的担忧。在低空经济赛道快速扩容的背景下,公司能否在2025年实现业绩扭亏,将成为检验其战略执行力的关键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