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增营收3000万!诺泰生物被ST,股价却大涨?

查股网  2025-07-24 18:12  诺泰生物(688076)个股分析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金投研)

7月22日,因财务造假与欺诈发行遭证监会顶格处罚的科创板公司诺泰生物,正式"戴帽"ST并复牌。

7月18日,诺泰生物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显示,其存在两项主要违法事实:一是2021年通过虚构技术转让确认3000万元收入(款项实为自融),虚增利润2595万元(占披露额20.6%);二是公开发行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2023年可转债募集说明书沿用该虚假数据,构成发行文件造假。

造假链条清晰,保荐机构责任昭然。

作为诺泰生物的保荐机构,南京证券深度参与其一系列融资运作,且两次出具文件均确认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

IPO项目中,南京证券收取承销保荐费6638.54万元;可转债项目中再获566万元保荐费。但证监会调查显示,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引用的2021年财务数据存在重大虚假内容,南京证券却未发现异常。

对于此次财务造假事件,诺泰生物及实控人赵德中等被罚超7620万元。

01

上市前有违规“先例”

诺泰生物成立于2009年4月3日,是一家专注于多肽药物及小分子化药研发、生产的生物医药企业。2016年,公司完成与杭州澳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后,在新三板挂牌,之后一路发展,于2021年5月20日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然而,看似一帆风顺的发展之路,实则暗礁密布。其实,上市前就存在不规范操作。

2018年8月份,诺泰生物收到股转公司出具的监管意见函,认为其对2016年的财务数据进行了追溯调整,违反了相关规定。

2019年12月份,诺泰生物收到股转公司出具的自律监管措施的决定,认为其在2016年进行的重大资产重组(收购澳赛诺),交易对手方中存在未披露关联方,关联董事、股东赵德毅、赵德中未回避表决,违反了相关规定。

在冲刺科创板IPO过程中,上交所曾出具审核问询函,对诺泰生物与澳赛诺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进行提问,并要求其说明重组前调整股权结构的原因和合理性转让对价支付情况及资金来源,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情形。诺泰生物后来回复称,不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形。

综合看,诺泰生物多次触碰“红线”,反映出该公司内部治理存在缺陷。

02

三名技术人员完成套现

在诺泰生物被ST的前夕,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的一系列操作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据证券软件统计,7月1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赵呈青卖出4200股,交易均价38.10元;仅仅过了9天,7月10日,赵呈青再次卖出21000 股,交易均价38元,两次套现金额超过95万元。

7月11日,另一位核心技术人员林浩卖出28224股,交易均价38.84 元,套现金额超109万元。

7月16日,核心技术人员刘婷也卖出580股,交易均价41.02元,套现金额超2万元 。

林浩2023年5月加入诺泰生物任研发总监。

刘婷 2022年6月加入诺泰诺和(诺泰生物控股子公司)任分析及质量控制高级总监,赵呈青现为多肽药物研发中心多肽药物研发总监。

这些在公司研发中占据关键地位的技术人员,在公司面临重大危机之时选择套现离场,不得不让人深思,他们究竟是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失去了信心,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03

虚增营收3000万

根据7月18日晚间诺泰生物发布的公告,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赵德中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及欺诈发行一案已由中国证监会调查完毕。

诺泰生物及相关人员的违法事实令人咋舌。2021年12月,诺泰生物向浙江华贝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转让药品技术及上市持有许可人权益,并于12月28日确认业务收入3000万元。

但经证监会查明,浙江华贝既不具备支付技术转让款的资金实力,也不具备实际应用该技术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且其支付的技术转让款最终竟来自诺泰生物的增资款。

这一业务导致诺泰生物2021年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3000万元,虚增利润总额2595.16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0.64% 。

从公司整体营收来看,2024年诺泰生物实现营收16.25亿元(同比+ 57.21%),归母净利润4.04亿元(同比+148.19%)。但如果剔除2021年虚增的部分,公司实际的业绩增长情况或许远没有表面上这么乐观。

在研发投入方面,2024年研发费用为2.27亿元(同比+82.12%),研发费用率为14.00%(同比上升1.92pct。尽管研发投入在增加,但财务造假事件无疑给公司的研发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另外,2023年12月12日,诺泰生物披露《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43400万元,期限6 年。

然而,由于2021年的财务数据造假,导致《募集说明书》中“财务会计信息”相关内容存在重大虚假内容。这不仅欺骗了投资者,也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

04

信任危机爆发

财务造假事件曝光后,诺泰生物瞬间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崩塌,股价也随之大幅下跌。7月22日该股复牌交易,截至当日收盘,报39.22元/股,较停牌前下跌4.29%,总市值也缩水至123.96亿元。

这种信任危机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会影响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还会对公司未来的融资造成极大阻碍。

金融机构在为公司提供贷款或其他融资服务时,会更加谨慎评估风险,甚至可能直接拒绝合作,这将使得公司获取资金的难度大增,成本上升。

并且,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研发是生命线。但诺泰生物的财务造假事件,让公司的研发面临巨大压力。一方面,公司因罚款等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

此次公司被处以474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也被处以高额罚款 ,这对公司的资金流动性造成了冲击,很可能会减少在研发方面的投入。

另一方面,核心技术人员的套现离场,可能会导致研发团队人心惶惶,团队稳定性受到影响,进而打乱研发计划,延缓研发进度,使得公司在激烈的生物医药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最后,此次被证监会重罚后,诺泰生物成为了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财务管理上,每一笔资金的流向、每一项业务的核算都要接受更严格的审查,公司的管理难度大幅提升

05

诺泰生物的坠落,绝非偶然。

从上市前就多次出现的违规操作,到上市后不惜虚构收入、编造虚假财务数据来粉饰业绩,再到核心技术人员在公司危机前夕的套现离场,这一系列行为都暴露了其内部治理的严重失控。

而作为保荐机构的南京证券,在收取了合计超7200万元的承销保荐费用后,却未能履行好“看门人”的职责。

7620万元的罚单,是对诺泰生物及相关责任人的严厉惩戒,更是给整个市场敲响的一记警钟。

对于企业而言,诚信是立足之本,任何试图通过造假走捷径的行为,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诺泰生物后市经营如何,我们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