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超27亿、市盈率近400倍!博瑞医药赴港上市,赌的是创新药的明天?

查股网  2025-11-06 07:07  博瑞医药(688166)个股分析

在医药行业转型浪潮中,博瑞医药的资本化动作近期备受瞩目。从终止A股定增到火速递交港股招股书,这家以原料药起家的药企,正试图通过“登陆香江”破解资金困局,为押注创新药的转型之路寻找新支撑。然而,18亿银行借款悬顶、业绩持续下滑、过往信披争议等问题,让这场突围战充满不确定性。

回溯博瑞医药的资本化路径,A股定增的戛然而止成为重要转折点。2024年5月启动的定增计划,原本由实控人袁建栋全额认购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与偿还贷款,发行价锁定22.36元/股。彼时公司股价尚在30元附近,定价看似合理;但随着“减肥药概念股”热度攀升,公司股价一度冲高至122.59元,即便回落至58元左右,与定增价仍形成超1.6倍价差,若按原计划执行,袁建栋浮盈将超6亿元,引发市场对利益输送的质疑。定增终止虽让舆论风波暂歇,却也让公司失去了一笔关键资金,赴港上市随之被推上日程。

资金缺口的背后,是博瑞医药日益凸显的财务压力。自2019年上市以来,公司资产负债率从7.6%飙升至2025年6月末的51.96%,负债总额达27.98亿元,其中18.3亿元来自银行借款,占比超65%。利息支出也水涨船高,2024年借款利息达1.08亿元,接近当年1.4亿元的净利润规模;即便部分利息资本化,费用化利息仍持续挤压盈利空间。更严峻的是短期偿债能力,截至2025年6月,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仅7.3亿元,而短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负债合计8.3亿元,存在1亿元资金缺口,流动性风险已然显现。

事实上,博瑞医药的资金焦虑源于业务转型的迫切需求。作为传统原料药厂商,其核心业务长期受集采降价与国际竞争冲击,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为寻找新增长曲线,公司将宝押在创新药上,核心在研产品BGM0504(GLP-1/GIP双靶点药物)成为关键突破口。这款曾因“董事长试药”引发关注的减肥药,目前在国内推进减重与降糖适应症的III期临床,美国、印尼同步开展试验,口服片剂也已在美获批临床。但创新药研发是“烧钱”赛道,2022-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从2.07亿元增至2.97亿元,2025年上半年更是激增至3.48亿元,同比增长144%,占营收比重高达65%,其中创新药投入增幅超6倍。

高研发投入尚未转化为收入,传统业务又持续疲软,直接导致公司业绩承压。2025年上半年,博瑞医药营收同比下滑18.28%至5.37亿元,归母净利润仅1717.32万元,同比暴跌83.85%,创上市以来中报最大跌幅;前三季度净利润仍下滑71.6%,且净利润已连续三年下降。业绩颓势还影响了股权激励计划的推进,2021年推出的方案因2022-2023年业绩不达标,93.3%的限制性股票被作废,最终实质性终止。高管因缺乏股权激励,收入仅依赖固定薪资与奖金,核心团队稳定性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产能建设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压力。为匹配创新药未来商业化需求,博瑞医药近年持续加码产能,截至2025年3月末,在建工程余额达12亿元,涵盖海外高端制剂、泰兴生产基地二期等项目。巨额投入与传统业务回款放缓、高研发支出形成“三重挤压”,让公司资金链雪上加霜。这种困境并非个例,华海药业等同类转型药企也面临相同难题——传统业务盈利收缩速度,远超创新药管线成长速度,研发投入完全依赖旧业务现金流支撑。

如今,赴港上市成为博瑞医药缓解资金压力的重要选择。参考恒瑞医药、科伦博泰生物等企业的“A股+H股”布局,港股市场有望为其提供国际化融资平台。但港股投资者更注重业绩稳定性与估值合理性,博瑞医药396.4倍的滚动市盈率,远超行业20倍中位值,且股价长期依赖概念炒作,缺乏业绩支撑;加之过往信披不严谨(如“董事长试药”遭监管警示)的历史,能否获得港股市场认可仍是未知数。

对博瑞医药而言,赴港上市只是转型路上的一步,而非终点。未来,如何推动BGM0504尽快商业化以打开收入空间,如何稳住传统业务基本盘,如何优化债务结构缓解资金压力,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创新药研发的长周期与高风险面前,这场突围战,考验的不仅是融资能力,更是公司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的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