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滑铁卢,股价集体下跌!光伏一线梯队三季报收官,晶科能源成最强黑马

http://ddx.gubit.cn  2023-10-31 18:49  晶科能源(688223)公司分析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何明俊

10月31日开盘,光伏“四强”隆基绿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纷纷跳水,“后来者”通威股份(600438.SH)也不例外。

当日收盘,除了晶科能源维持红盘外,其余企业股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跌幅。隆基绿能报收24.13元/股,跌4.09%;天合光能报收29.87元/股,跌1.58%;晶科能源报收9.48元/股,涨1.17%;晶澳科技报收22.44元/股,跌1.23%;通威股份报收27.30元/股,跌1.55%。

这或是受一众光伏企业三季报业绩不理想的影响,给了市场一个“惊吓”。

上周末,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300274.SZ)披露三季报。财报显示,阳光电源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7.92亿元,同比增长78.95%;实现归母净利润28.69亿元,同比增长147.2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7.93亿元,同比增长152.36%。在市场一直盛传“光伏淘汰赛”的环境下,阳光电源交出了超出市场预期的三季报,也使得市场对其余光伏一线梯队业绩有所期待。

但遗憾的是,阳光电源属于“特例”。泓达光伏创始人刘继茂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阳光电源业绩超预期是特例,主要原因是电芯成本快速下降,大储订单延期交付。光伏行业竞争激烈,总体业绩还是向下的。”

三季度滑铁卢

2023年第三季度光伏企业的业绩不理想,主要源于行业当前“内卷”加剧。

“老大哥”隆基绿能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4.48亿元,同比下降18.92%;实现归母净利润25.15亿元,同比下降44.0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4.54亿元,同比下降42.24%。“投资收益和汇兑收益减少,存货跌价损失增加、研发费用投入增加以及股份支付加速行权影响。” 隆基绿能在三季报中对利润大幅变动作出解释。

晶科能源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4.72亿元,同比增长62.53%;实现归母净利润25.11亿元,同比增长225.7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5.11亿元,同比增长252.28%。“主要系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公司发挥全球化布局,本土化经营的战略优势,公司光伏组件出货量大幅增加,营收大幅增长,公司毛利增加,从而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大幅增加。”晶科能源在三季报中解释了扣非归母净利润的增加。

天合光能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7.36亿元,同比增长41.25%;实现归母净利润15.37亿元,同比增长35.6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4.08亿元,同比增长29.14%。虽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仍在,但环比却有所下降。

晶澳科技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1.38亿元,同比下降8.23%;实现归母净利润19.51亿元,同比增长22.8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8.66亿元,同比增长16.00%。

此外,“后来者”通威股份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73.52亿元,同比下降10.52%;实现归母净利润30.31亿元,同比下降68.1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0.21亿元,同比下降68.16%。通威股份在三季报中将利润下滑归因为“报告期内光伏产业链价格同比下行所致”,可见“价格战”对整体产业链表现有着极大影响。

从三季报来看,在“内卷”不断加剧的行业竞争中,光伏一线梯队也难以避免业绩波动。四强企业中,除了最早押注TOPCon技术的晶科能源吃到技术红利外,其余三家业绩都遭遇不同程度的滑坡。而隆基绿能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

“除了投资通威股份、汇兑收益减少外,隆基绿能想要驱动业绩还是要靠技术红利。”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此次各家企业财报对比可以发现,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企业正享受TOPCon扩产带来的红利,但隆基绿能转投BC电池,效果还未显现。”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隆基绿能在TOPCon上没有投入太多资源,在PERC红利末期、BC尚未形成规模产能之际,隆基绿能业绩必然会被动调整。如按照当前隆基的技术推进,未来的TOPCon产能大概率会变成TBC产能。

吃到TOPCon技术红利的晶科能源,或将成为2023年的光伏黑马。2023年前三季度,晶科能源实现营业收入850.97亿元,同比增长61.25%,已超过去年全年营收;实现归母净利润63.54亿元,同比增长279.14%。

2023年前三季度,隆基绿能实现营业收入941亿元,同比增长8.55%;实现归母净利润116.94亿元,同比增长6.54%。可见,从前三季度的营收上看,晶科能源与隆基绿能的差距已不到百亿,但盈利能力方面差距仍然较大。

内卷持续,竞争僵持

根据光伏咨询数据,上周硅料、单晶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全线下跌。电池片方面,下游部分组件企业成本倒挂,对电池片采购放缓,电池片市场整体库存继续抬升,市场价格存进一步下调预期;硅料方面,基本无新单签订,下游持续降价,硅料市场看空情绪明显。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此前市场一度传言欧洲光伏产品库存颇高,可能会导致各家企业的海外市场业务进展不及预期。“根据各方面市场统计,欧洲光伏组件的库存可以满足明年一年的需求,但是可以从多个方面消化库存。”刘继茂说,“一是向其他低价市场消化P型组件,二是降价促销。”

当前,光伏产业链中各环节产能远大于需求,是价格下行的主要原因。刘继茂认为,价格下行的预期会持续2-3年,行业内产能和需求基本平衡后,“内卷”才可能结束。但行业发展还在可控范围内,且发展方向已回到“降本增效”的主旋律道路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内卷”价格战期间,对企业的考验更多来自企业本身的财务规划。特别是在行业主流技术尚未确定、行业融资潮褪去之际,企业必须倚仗自身的现金流熬过寒冬。

Choice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共有60家企业发起近2000亿元的再融资。其中,定增融资1157.69亿元,可转债融资530.68亿元,IPO融资46.59亿元。一线梯队中,通威股份、天合光能等光伏企业的融资规模基本都在百亿元以上。而对比去年同期,总体融资金额不过160亿元。

目前,光伏行业的再融资基本已陷入停滞,标志性的事件包括通威股份终止160亿元定增计划、年内多家光伏企业IPO终止等。但在各路玩家不断跨界进入光伏的情况下,再融资的停止对行业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既有助于行业落后产能出清,同时也能筛选出真正的强者。

对于未来市场的预期增速,多数业内人士仍然看好。“光伏未来每年仍有30%-50%的增长空间,主要来自于大型的集中式电站和个性化需求的分布式市场。”刘继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