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I芯片加速崛起!品高股份与江原科技9亿深度合作重磅出炉

1月20日,国产算力行业迎来重磅消息!作为国内从芯片到应用全栈解决方案领导者的品高股份,与国内领先的“中国芯”企业江原科技,双方深度融合更上一层楼。品高股份股东通过协议转让股份,以及“返投”江原科技的方式,将成为江原科技第二大股东,双方合并资本估值逼近百亿元。
当前,高端GPU外部供给受限与国内算力需求爆发形成尖锐矛盾,芯片国产化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在此背景下,江原科技与品高股份的深度合作,被业内视为国产AI芯片从“可用”迈向“好用/规模化”的关键突破。而即将上市的摩尔线程,与江原科技共同勾勒出国产芯片产业加速崛起的缩影。
此间业内专家分析,伴随双方资本战略提升,品高与江原这两大国产AI软硬件头部企业,将在联手坐稳行业第二宝座后,更加有力推动国产算力技术升级,未来高增大幕已然开启。
品高控股股东协转12%股份
据公告,品高股份控股股东北京市尚高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尚高)与厦门市江原聚芯信息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江原聚芯)、厦门市江原创芯技术开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江原创芯),分别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转让方合计向受让方转让其持有的上市公司无限售流通股13,566,633 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数的12%,上述股份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取得的股份。
本次协转价格 36.817元/股,对应交易价款总价为 499,482,727.16元。本次协议转让不触及要约收购,不会使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本次股份转让江原聚芯的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江原创芯的资金来源于自有和自筹资金。
江原聚芯和江原创芯的实际控制人均为李瑛,李瑛系深圳江原科技有限公司(江原科技)实际控制人,江原聚芯、江原创芯为江原科技股东。股份协转完成后,江原实控人将成为品高第二大股东。
江原聚芯、江原创芯在股份受让后12 个月内不减持其所受让的股份。公告当天品高股份收盘40.85元/股,此次协转价格相当于收盘价的9成,这一高价协转,说明了受让方对品高股份内在价值的高度认同。

品高4亿元增资江原
不像许多其他上市公司,股东协转后拿钱“改善生活”,品高股东的控股股东,此次反而拿出协转收款的大部分,无息借给上市公司投资江原。
据公告,品高股份拟按照24.139 亿元的江原科技整体投前估值,通过增资方式向江原科技投资 4 亿元,预计对应认购江原科技新增注册资本 26.8727万元;在江原科技现有注册资本 162.1702 万元的基础上,本次增资完成后,江原科技的注册资本将增至人民币 189.0429 万元,届时品高股份预计新增持有江原科技14.2151%股权,预计合计持有江原科技 15.4182%股权。增资完成后,品高股份将成为江原科技第二大股东。
本次投资江原的资金,来源于品高公司自有资金及控股股东北京尚高为上市公司提供的无息借款。其中,品高自有资金4000 万元,北京尚高提供无息借款 36000万元,此借款即来源于北京尚高协转其持有的品高股份所得,即北京尚高将协转所得的9成又拿出来投资江原,显示其大力支持上市公司与长期看好江原的坚定决心。
资料显示,江原科技此前已完成三轮融资,除品高股份外,其他投资方包括安博通、苏州国芯、龙芯中科、仁东控股等上市公司及/或其关联企业作为产业投资方,达泰资本、普华资本等战略投资方,以及深圳罗湖投控等地方国资产投。品高股份按第二轮投前15亿元估值投资江原,而此次投前估值超过24亿元,短短几年时间,品高的投资标的增值已超50%。
品高江原“打样”国产AI
品高股份表示,公司加快产业与AI的深度融合,目前已推出系列化AI产品,具体包括品高AI大模型融合、品高智能算力调度、品高云数据湖管理以及品高聆客企业协同四大平台,覆盖算法、算力、数据及智能体,上述平台已经落地多个超大型智算中心,形成了全方位的领先优势。
品高在解释此番增资江原原因时称,公司已与江原科技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双方在国产算力领域展开深度战略合作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专业互补、优势融合,促进实现双方未来在云服务、大数据、算子优化以及一体机等关键软硬件的开发与整合,共同构建国产算力芯片的统一计算架构基础库,推动特定行业和区域在人工智能算力领域的软硬件生态国产化替代,大力推广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最终实现互惠共赢。
公告显示,江原科技于2022 年 11 月成立,紧密围绕国家算力自主可控战略需求,专注全国产 AI 芯片研发,与本土先进工艺制造厂商协作,完成全流程国产自主先进工艺芯片成功量产交付,实现了先进自主设计、工艺制造、封装的本土化全流程。今年前十个月,江原科技营收3561.65万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3000万元,增长潜力很足。
江原科技产品是基于12 英寸晶圆流片的算力芯片,主要以算力卡形式出货,作为核心算力硬件提供给 AI 一体机客户、算力服务器等客户,最终在端侧算力设备(AI 一体机等智能终端)、智算中心等场景应用。江原科技目前正在进行第二代芯片产品 T800 的研发,预计 2026 年实现流片量产,其核心客户包括信创客户、互联网客户、地方算力中心等。
有业内专家指出,随着英伟达AI芯片在中国份额大幅下调,国产替代迎来历史性机遇。品高与江原合作的软硬件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为各行业提供了性能卓越安全可靠的算力选择,将进一步助推我国AI产业链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可控。

【延伸阅读】江原二代芯片比肩英伟达H20
江原科技于2022 年 11 月成立,紧密围绕国家算力自主可控战略需求,专注全国产 AI 芯片研发。公司与本土先进工艺制造厂商深度协作,首颗全流程国产自主12nm芯片成功量产交付,率先实现先进自主设计、工艺制造、封装的本土化全流程,填补了我国在人工智能芯片全国产供应链安全的战略空白,实现硬科技自主从 0 到 1 的突破,有力破解半导体与人工智能产业 “卡脖子” 难题。
江原科技以“全栈创新”重构AI产业价值体系:在数据安全上,品原AI一体机支持完全本地化部署,数据不出企业内网,通过国家级信创认证,满足政务、金融等行业的最高安全标准;在成本控制上,相比传统GPU集群,单机能耗降低30%,3年总拥有成本(TCO)降低40%,推动AI从头部企业向中小企业普及;在生态构建上,开放式架构支持RISC-V处理器、国产操作系统无缝适配,已与品高股份等企业共建覆盖12大行业的解决方案生态。
7月9日,江原科技与品高股份在深圳联合举办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搭载全国产江原D10加速卡的“品原AI一体机”系列(PYD10-MIN/PRO/MAX)。作为国内首个实现量产商用的全国产大算力AI推理产品,江原D10率先构建“先进自主设计+先进制造+先进封装”本土化全流程,不仅有效填补了国家在人工智能芯片供应链安全方面的战略空白,更以先发优势领跑行业,标志着我国AI算力产业迈入“自主可控+高性能落地”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二代芯片性能比肩英伟达H20。
11月11日,江原科技正式推出新款双芯片架构产品——D20加速卡。作为国内首款全国产算力中心级推理加速卡,其集成两颗自主研发AI大芯片,实现设计、制造及封装全流程本土化,可满血部署DeepSeek V3/R1 671B/685B, DeepSeek-Ext等先进千亿级参数大模型,是继首款国产推理加速卡D10量产后的又一重磅成果。而品高股份也同时升级品原一体机D20系列,搭载江原D20加速卡与品高自研AI人工智能平台系列软件产品,双方合力实现核心零部件与应用软件全链条国产自主可控。

【延伸阅读】江原李瑛创业史:如何与品高协同突围
2022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的139页出口管制令,如惊雷般炸响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全面限制高性能芯片设计工具与制造工艺”的条款,将国产芯片推向了“不自主则无出路”的绝境。彼时正在燧原科技主导AI芯片研发的江原科技董事长李瑛,彻夜未眠。
“中兴、华为被制裁的教训告诉我们,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李瑛的职业生涯,几乎与中国芯片产业的突围史同步。从AMD北京研发中心首批员工到燧原科技核心技术负责人,她参与过全球领先GPU的量产,更亲历了国产芯片在工艺、生态上的层层壁垒。2022年11月11日,李瑛与几位共事十余年的老搭档创立江原科技,目标直指“全国产供应链+自主设计”的高性能AI芯片。
团队选择攻坚国产先进制程,这在当时堪称“啃硬骨头”。“当时国产同类型先进制程芯片面积多在200平方毫米以内,而 AI 芯片需要500平方毫米以上的大尺寸,无经验可循。” 江原科技的这一选择蕴含着深刻的产业深意 —— 通过实际产品打磨国产工艺,让代工厂积累制造经验,推动 PDK(工艺设计套件)完善,“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后来者铺路”。
创业初期的资金主要来自天使投资,但1亿元对于同类型先进制程AI芯片研发仅是杯水车薪。2023年资本市场遇冷,AI芯片赛道融资难度陡增,江原科技很快面临“账上现金仅够支撑3个月”的困境。李瑛带领团队转向机构融资,却屡屡碰壁:“投资人质疑国产工艺成熟度,更担心无法突破英伟达的生态壁垒。”
为破融资困局,团队重新梳理商业逻辑,突出“供应链安全”的核心价值。李瑛化身“首席推销员”,密集拜访投资机构,最多时一天见4波投资人,用技术细节和量产规划逐步打消疑虑。一位早期投资人回忆:“她不讲空话,每次都带着最新的测试数据,这种务实打动了我们。”
就在融资出现转机时,研发环节突发危机。芯片设计验证阶段,团队发现此前选定的标准单元(Cell)存在密度风险,若不更换可能导致量产良率骤降。“换Cell意味着所有设计流程重来,流片至少延期一个月。”研发负责人坦言,而延期可能让公司错过市场窗口,本就紧绷的现金流将彻底断裂。
经过三天技术评估,江原科技最终决定更换Cell。李瑛同步启动应急方案:一方面恳请老股东追加投资,另一方面与供应商谈判付款延期。在多方协同下,公司获得关键资金补充,供应商也给予付款宽限期,江原科技在悬崖边稳住了阵脚。
2024年10月15日,封装完成的首批芯片送达江原科技办公室。这是全国首颗基于国产先进制程的AI 芯片,能否一次点亮关乎公司生死。测试团队启动程序后,各项指标逐一通过,一个小时后,10颗芯片全部成功点亮——办公室里瞬间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有人激动得红了眼眶。
流片成功让团队士气大振,但量产前的稳定性测试又遇波折。测试中发现芯片在高负载下偶发“掉卡”,这在AI芯片中是常见问题,但由于采用国产IP缺乏参考案例,排查难度陡增。江原科技当机立断,邀请IP厂商驻场联合调试,三天后定位问题:源自测试程序设置过于严苛,非芯片设计缺陷。
2025年初,江原科技D10芯片正式量产。这款面积超500平方毫米的芯片,搭载国产首发LPDDR5显存,速率达6400Mbps,支持 FP32到INT8全精度计算,单卡功耗仅72W,能高效支持 DeepSeek-R1系列大模型推理。更关键的是,通过这款芯片的研发,江原科技与代工厂共同跑通了 “先进设计 + 国产制造 + 封装测试” 全流程,IP 生态库的完备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新增的3项AI芯片专属模块,也为后续国产芯片的迭代升级夯实了基础。
量产只是开始,如何在巨头主导的市场中打开局面?江原科技选择“硬件+软件”协同突围。2025年7月,公司与品高股份联合推出“品原AI一体机”,预装优化算子和编译器,实现“开箱即用”——这正是国产芯片突破生态壁垒的捷径。“我们优先切入信创市场,这里对国产芯片有天然需求。”
李瑛表示,D10的全国产属性在信创评测中优势显著,叠加品高股份在软件生态的积累,一体机迅速获得订单,首月营收突破数千万元,印证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爆发力。
产品矩阵的扩展更显雄心。9月,D20芯片正式量产,其性能较D10翻倍,显存提升至256GB;正在研发的旗舰级芯片T800,采用统级创新架构,已申请23项核心专利,目标直指英伟达H20,“要在国产工艺下实现超越6nm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