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微半导龚轶:持续创新的奥秘是打造“中国合伙人”

查股网  2024-03-12 02:30  东微半导(688261)个股分析

◎记者 李兴彩

“一般创业都是从一个明确的产品切入,我们则是从零开始,推动技术从验证走到产品化,这种独特的创业经历很难被复制。之后东微半导进入功率器件领域,也大幅推动充电桩产业加速发展……”近日,上海证券报《科创中国》栏目组走进东微半导进行调研。东微半导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龚轶对公司成长史娓娓道来。

东微半导成立于2008年。2013年下半年,公司原创的半浮栅器件技术论文在美国《科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之后,公司转头在功率器件领域持续开拓,成为业内佼佼者。2022年2月10日,东微半导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最关键的是人,人的因素超越市场、技术、资源等。让能力强的人聚合在一起,同心协力向前走,是我这些年在东微的最主要工作。”谈及公司的持续、快速成长,龚轶说,东微半导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半导体技术公司,追求创新是公司持续坚持的宗旨,而持续创新的奥秘则是打造了“中国合伙人”模式。

用论文创业

5个人做出一颗存储芯片

从一篇论文开端,5个人在5年内做出一颗存储芯片,进而成长为一家科创板公司。东微半导可能是科创板最独特的公司,它的成功经历几乎不可被复制。

“我们团队2007年底回国,2008年创立东微半导,正好赶上了亚洲金融危机。”回忆起往事,龚轶深有感触地说,金融危机下融资并不容易,公司期望用最小的代价研发出产品,所以除了创始团队2个人,公司仅招聘了3名员工。就这样,5个人拧成一股绳奋战了5年。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东微半导5人团队用一篇论文,让世界见识到中国半导体人的研发实力,也借此推动了公司加速成长。

“2013年下半年时,我们将研发成果发表在了美国《科学》期刊上,这也是国内微电子类论文首次登上国际顶级期刊。”龚轶介绍,公司的研发成果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也让公司顺利获得了A轮融资。

龚轶介绍,东微半导当时开发的是一种半浮栅晶体管技术。“我们团队在海外工作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器件构思,回国后完成了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创新,并在中国和美国同步申请了专利。”公司采用该项技术,开发了一个存储器产品,完成了从专利到产品的验证。

转战功率器件

超级结尽显底层器件结构创新

“2013年公司获得A轮融资后,就开始跟华虹半导体沟通量产情况。当时华虹正好在开发超级结产品,我们就这样跨进了功率半导体的大门。”龚轶介绍,虽然此前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研发过功率器件,但东微半导认为在底层结构上,超级结跟半浮栅晶体管可互相借鉴,双方遂合作研发,推出了国内第一代超级结产品。

之后,东微半导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开启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2016年,东微半导进入充电模块领域,推出了国内首颗应用于充电模块的功率器件产品,正好赶上了充电桩高速发展的浪潮。

“东微半导有力推动了充电桩产业发展,自身也获得快速成长。”龚轶介绍,当时很多电源公司进入充电桩领域时,一是面临芯片缺货问题,二是国外芯片产品价格高昂。而在此之前,东微半导已经在标杆客户艾默生网络能源那里建立了行业口碑,并通过其进入到了充电模块领域。在此情况下,东微半导给业界提供了一个替代选择,且价格更低、供货更有保障。

在带动产业快速成长的同时,公司自身也飞速壮大。2022年2月10日,东微半导登陆上交所科创板,获得资金、品牌等的加持,也由此开启了新的技术和产品研发。

“经过几年的打磨,我们在IGBT领域自研出TGBT技术,并逐步从概念走向量产,实现了大批量的出货。”龚轶介绍,公司目前在该项技术上具备非常成熟的工艺能力和竞争力,相信在更长周期内,产品的性能和成本优势将逐步释放出来。

人均创收高

持续看好功率大市场

不仅在技术研发上不断取得突破,东微半导还在人均创收上持续名列行业前茅,成为一家典型的“小而美”芯片公司。

公司招股书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768.32万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员工总数53人,其中研发人员24人,占比近半。这意味着,当年公司人均创收近600万元。

龚轶介绍,追求创新是东微半导持续坚持的宗旨,持续创新的奥秘则是公司打造了“中国合伙人”模式。现在,东微半导在坚持功率半导体研发的基础上,已经开启了对上下游的投资布局,投资了苏州工业园区苏纳微新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苏州德信芯片科技有限公司等。

“去年以来,在去库存等因素影响下,功率器件领域的景气度持续低迷;但从长期看,半导体产业长期增长确定无疑。”展望产业及公司前景,龚轶表示,更为重要的是,在科创板等助力下,以东微半导为代表的一批公司,开始有能力跟国际厂商“同台竞技”。“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