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影医疗设备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用,赋能灵长类模式动物前瞻研究
转自:俞陶然
近日,联影医疗uMR NX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开机仪式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举行,标志着国产医学影像设备进入基础研究领域,将推动“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发挥更好的科技支撑作用。
据了解,“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重点项目之一,旨在打造引领非人灵长类科研发展的国际合作基地,实现原创性重大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此次开机使用的uMR NX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将作为科研设施的一部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支撑以灵长类动物为模型开展的脑科学、疾病机理与药物研发等领域研究,推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灵长类设施综合实验大楼全景
“灵长类动物具有与人类高度相似的组织器官结构、生理代谢、遗传组成和行为认知功能,已成为研究人类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姚永刚说,“神经影像研究中,磁共振技术是新兴前沿技术,在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与高级脑功能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与进口磁共振设备相比,国产设备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定制化。联影医疗董事长兼联席首席执行官张强表示:“动物研究对磁共振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将提供定制化创新服务,期待在以灵长类动物为模型开展的脑科学、神经影像学和疾病机理研究等方面,助力产出更多的原创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联影磁共振设备
这家上海企业研发的3.0T磁共振系统,已催生多项原创科研成果。上月,海南大学、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王征实验室的论文《猕猴MRI衍生皮层形态的全脑和细胞特异性转录组学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将影像学与遗传学在大样本跨模态数据的基础上实现融合,为解析人类大脑结构和功能遗传基础开辟了新的道路。
王征研究员介绍,最理想的大脑研究动物模型是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7.5%的猕猴,在其身上得到的研究成果能有效地“复制”到人类身上。通过磁共振系统研究猕猴脑部,将助力科学家更好地探索人类大脑奥秘,认识大脑的发育和衰老机制,寻找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抑郁症等脑疾病机理。
猕猴脑部比人类小很多,所以对成像系统的精密度和清晰度要求非常高。而且,猕猴脑内空腔较多,磁共振成像时会导致严重的磁场不均匀,需要配备专门适用于猕猴大脑成像的磁共振线圈和相应软件。为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联影医疗合作定制了猕猴头部立体定位仪及12通道专用成像线圈,这些设备与猕猴头部结构适配,大幅提升了成像精准度。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联影医疗合作定制的12通道猴脑专用成像线圈
“长期以来,最先进的科研设备往往在海外打磨,等到成熟后才进入中国,让中国科研人员难以开展有原创性的科研项目。”王征坦言,“现在,基于产学研医创新融合平台,我们有更多机会参与这类研究。科研人员提出需求后,联影医疗愿意开放技术端口,与科研人员不断互动去优化技术。这在以往与国外企业合作中是很难实现的。”
联影医疗还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研制出用于清醒猕猴扫描的特制线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宁研究员介绍,一些科研实验必须在动物清醒状态下进行,通过这种线圈,科学家可以观察猕猴脑部活动的改变,研究它们在学习、记忆、决策过程中的神经环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