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缩水与17.83亿套现背后的联影医疗:技术突围能否掩盖资本博弈?

查股网  2025-08-21 06:17  联影医疗(688271)个股分析

(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2025年春,当联影医疗宣布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42%的消息时,资本市场短暂欢呼。这家曾以"中国医学影像第一股"姿态登陆科创板的企业,正试图用季度回暖的数字冲淡2024年全年营收与净利润双降的阴霾。但若穿透财报表象,这家国产高端医疗设备龙头的真实处境,远比表面数据复杂得多——创始人薛敏两年间身家缩水百亿,员工持股平台拟套现17.83亿元的公告,正在撕开这家明星企业华丽外衣下的裂痕。

2025年设备更新政策的落地,确实为联影医疗带来短暂曙光。1-3月采购数据显示,全国医疗设备市场同比激增40%,公司一季度营收24.78亿元,勉强守住增长红线。但这份成绩单背后,是2024年9.73%的营收降幅与37.21%的净利腰斩带来的巨大压力。CT业务全年30.48亿元的营收,较2023年缩水逾四分之一,而福建集采中万东医疗1.5T MR以200万元中标的价格,已逼近联影医疗高端产品线的生存底线。

更值得警惕的是,联影引以为傲的5.0T MR产品虽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但全球磁共振领域GE、西门子、飞利浦三巨头合计占据85%的市场份额。当万东医疗3.0T MR获批参与集采时,这家曾宣称"要做中国医学影像诺基亚"的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高端替代困境。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至57.6%,研发费用率虽维持13%高位,但销售费用率同比攀升2.1个百分点,这种"烧钱换市场"的策略,正在侵蚀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国内市场的红海竞争,联影医疗将出海战略包装为破局关键。2024年海外收入22.66亿元、同比增长35.07%的数字,被董事会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但细究其海外布局,85个国家的市场覆盖更多依赖高举高打的营销策略——以218万元均价的CT设备切入欧美市场,再带动全线产品出口。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与国内价格战并无本质区别。更讽刺的是,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生产基地的筹建,反而暴露出公司对关税和地缘政治风险的焦虑。

与此同时,员工持股平台拟减持1.62%股份、套现17.83亿元的公告,让这场资本游戏的底牌暴露无遗。作为科创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中唯一亏损上市的企业(2020年),联影医疗的股权结构本就存在天然缺陷。2023年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后,公司股价已腰斩。核心团队的集体套现,不仅动摇投资者信心,更折射出管理层对长期战略的动摇——当技术突围遭遇资本寒冬,究竟是选择坚守还是转向短视?

创始人薛敏的个人命运,恰是联影医疗境遇的缩影。这位曾带领团队打破GE垄断、又在并购风云中重返创业的技术狂人,其身家从2023年的巅峰时超300亿,到2025年缩水至不足200亿。表面看是市场波动所致,实则映射出企业发展的深层矛盾:当研发投入持续加码(累计投入超160亿)却难阻毛利率下滑,当5.0T MR的技术突破未能转化为规模效益,当海外战略的边际效益递减,创始人的技术信仰正遭遇商业理性的冲击。

更值得深思的是行业生态的恶化。2023年反腐风暴后,国内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年采购量萎缩30%,而2024年集采规则将1.5T MR纳入常态化采购。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影医疗仍坚持"技术为王"的路线,却忽视了中国医疗设备市场特有的"价格敏感"属性。数据显示,国产CT设备均价已从2019年的380万元降至2024年的180万元,而联影CT产品均价218万元的"溢价",正在成为阻碍市场渗透的致命伤。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联影医疗面临的不仅是技术与市场的博弈,更是资本与战略的较量。员工持股平台的套现行为,固然可以理解为缓解现金流压力的权宜之计,但其释放的负面信号不可小觑。当核心团队开始"左手倒右手"时,企业创新动能必然受损。而薛敏个人身家的缩水,则暴露出创始人对股权价值管理的失职——在科创板实施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技术壁垒与估值逻辑的错位,正在吞噬企业的核心价值。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联影医疗的困境折射出中国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的集体阵痛。当GE医疗以1500亿美元市值领跑全球,当西门子医疗凭借数字化转型重塑产业格局,中国企业的突围之路注定充满荆棘。联影医疗的案例证明,单纯依靠技术突破难以构建真正的护城河,而资本市场的短视行为,更可能将企业推向"创新陷阱"。

联影医疗的故事,是中国高端制造从"跟跑"到"并跑"的缩影,却也暴露出创新型企业成长中的深层矛盾。当百亿身家缩水与17.83亿套现同时发生,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企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价值重估。技术突围能否掩盖资本博弈的真相?或许答案就在薛敏的下一个技术赌注里,也藏在员工持股平台的每一张减持公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