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智慧,成就本土创新——圣湘生物的国际化创新实践

人民网长沙9月1日电 八月下旬,窗外阳光依旧灼热,走进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圣湘生物全球研发中心。实验台上,科研人员正忙着调试新一代分子诊断设备;会议室中,跨国团队的几位成员正在讨论一项即将落地的技术转化项目,接待厅里,宾夕法尼亚大学双学位背景的国际人才戴小宁和同事们一起与欧洲一家来访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交流。
就在不久前,圣湘生物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收8.69亿元,同比增长21.15%,通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战略并购为关键抓手,公司正加速“AI+医疗”融合发展,不断完善诊疗一体化生态布局,国际化战略正助推创新版图不断扩展。
透过扎根长沙的生命科学领域龙头企业圣湘生物的发展,可以看到公司通过产业基金为纽带,引进全球技术和人才,让国际化团队支撑前沿技术落地,实现体外诊断生物医药领域的持续突破,助力我国生命科技产业抢占全球制高点,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全球化发展路径。

资本赋能,全球技术加速引进
技术创新,少不了开放包容的心态与视野。
多年来,圣湘生物通过深耕分子诊断领域,实现了诊断技术、产品的迭代升级,并逐步扩展至生命科学相关产业链上下游。这其中企业的发展独特之处,就在于依靠长远的眼光——率先探索了“产业基金+产业协同”的资本路径。
2023年,圣湘生物发起设立湖南湘江圣湘生物产业基金,这支汇聚高盛投资银行、高瓴资本等全球一流机构人才的团队,凭借超15年资本市场运作经验,累计投资近30个医疗项目,以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企业主动的投资并购模式开启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的实践。
截至目前,产业基金首期已精准投资6个全球技术领先项目,覆盖多个领域。如收购美国First Light Diagnostics,进军细菌快速抗生素药敏检测领域;投资英国QuantuMDx,引入快速超多重分子POCT技术;携手加拿大Sepset,攻克脓毒症检测技术难关;并购深圳安赛诊断,获得增强型电化学发光专利技术,完善包括炎症因子、肿瘤标志物在内的蛋白靶标检测能力等。
依托产业基金圣湘生物已成功将资本的“触角”延伸至全球,在前沿技术、初创团队与成熟企业间搭建起了桥梁。圣湘生物管理层曾指出,资本不仅是投资回报的工具,更是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我们不盲目追逐热点技术,而是聚焦在生命医学市场及临床诊疗领域未被满足的需求。”圣湘生物战略发展部总监张可亚博士表示,“技术发展是动态的,因此团队引进评估时会充分考虑可拓展性和延展性,以及标的技术迭代能力,同时公司在引进、吸收创新技术时会提前思考,并布局后期商业化相关的使用场景适配、成本控制等问题。”
这一独特的“引入-吸收-反哺”的模式,在圣湘生物与美国First Light公司达成的战略合作上展现的淋漓尽致。First Light在快速药敏检测领域积累深厚,圣湘生物通过基金参股迅速引入其成果,并建立联合研发与应用平台。
“此次收购是一个‘原汁原味’引进和‘本土化适配’相结合的过程。我们既尊重原始创新的科学逻辑,也注重结合国内应用场景进行优化。”2023年加入圣湘生物的戴小宁任职国际金融事务经理,她主要负责First Light的投后管理工作,助力其与圣湘的协同发展。
戴小宁分享道:“当时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评估了好几家药敏技术企业,最终选择First Light主要是其技术,能跳过传统药敏检测流程中的微生物培养和单菌落分离环节——该步骤耗时长,往往需要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解决临床‘用药急’的痛点。”
据了解,圣湘生物团队拥有严谨的技术评估逻辑。在技术引进中建立了包含速度、灵敏度、成本、扩展性等六到八个维度的分析矩阵,对国内外技术一视同仁,在技术引进中始终坚持“第一性原则”,先深入临床一线调研,再反向在全球匹配技术。
这种客观评估机制,让圣湘生物在感染性疾病诊断领域快速构建起全流程诊断能力:通过并购红岸基元补充血常规检测,并购安赛诊断获得炎症因子检测技术,投资First Light解决药敏环节,最终形成“感染判断、病原体识别、精准用药”的闭环方案。
如今,在资本支持下圣湘生物的国际化技术布局步伐逐步加快。资本与技术的耦合,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先发优势。

跨国团队,汇聚智慧驱动创新
如果说资本是桥梁,那么人才便是“渡桥”的关键。圣湘生物始终将国际化团队建设放在战略高度,汇聚起跨学科、跨文化的创新力量。
在企业国际化团队中,有从业数十年的生命科学专家,有在投行和基金深耕多年的资本人才,也有像戴小宁这样的国际化复合型青年人才。她拥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学与消费心理学双学位,同时在MBA全球排名第一的沃顿商学院辅修金融。“虽出生在美国,但从小就听父母讲家乡和祖国”,小宁说她名中的“宁”即指宁乡,是她父亲的故乡,也是她的根,一个“宁”字也寄情她未来可以为家乡和祖国做出更多贡献。加入圣湘后,她主要负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技术领先、市场潜力大的标的公司,并深度参与企业的跨境并购和国际合作。
“跨境并购不仅要懂技术,懂商业,更要懂文化。”戴小宁坦言,“这是一种综合判断力,既要精准把握技术前景,又要考虑到双方团队的沟通方式和合作习惯。”
在First Light项目里,为解决协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戴小宁作为中西方文化的桥梁,一直在推动双向奔赴,她让美国的同事来到中国,和本土团队一起参与医院临床调研;请中国的销售同事陪同美国员工拜访国内基层医院,了解分级诊疗背景下的产品需求;同时也帮助国内的研发人员赴美学习交流,更深刻的了解底层技术和研发逻辑。
“生命科学领域的跨境并购,核心是判断技术的‘临床价值’与‘商业化潜力’,沃顿的金融训练让我更擅长从数据模型中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戴小宁依托跨学科的背景,既懂分子诊断技术细节,能与美方技术团队对接;又具备金融思维,可从商业角度评估项目价值;更擅长跨文化沟通,在中美团队间建立信任。
这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正是圣湘生物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支撑。如今,圣湘已构建起一支兼具全球智慧和本土经验的人才队伍:1000余名研发技术人员中,包含200多名全球优秀人才、10 余名国际领军人才,涵盖麻省理工、牛津、哈佛、宾夕法尼亚、芝加哥、沃顿、北大、清华等名校背景,覆盖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自动化控制等20多个领域。

为了让国际人才“落地生根”,圣湘生物建立了相应的人才融合机制。一方面,推行双向培训:国际化人才向本土团队传授前沿技术和国际标准,本土人才则向海外同事讲解中国市场规则和临床需求。
另一方面,企业注重人才的“横向覆盖+纵向梯队”建设。横向层面让法务、财务、研发、医学团队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各项工作;纵向层面则通过每收购一项技术或产品线便成立初创公司,核心岗位从母公司派遣,倒逼企业培养从总经理到主管的完整人才梯队。
“我们打造的‘人才蓄水池’,确保每次业务扩张都有人可用。”张可亚表示。圣湘生物建立了“主管—经理—总监—总经理”的晋升通道;让参与跨国并购的员工同时接触技术评估、法务尽调、财务谈判等多环节工作;派驻海外分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则需独立负责当地市场开拓和团队管理;这些多元化的历练与接触为员工综合能力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对于年轻的国际化人才,圣湘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中国医疗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加入圣湘生物能参与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全过程。”张可亚表示,他从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回到中国并选择圣湘生物,正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和公司的战略定力。
这种多元化的团队结构,使圣湘生物不仅在技术层面实现突破,更在机制上探索出“全球智慧汇聚本土创新”的模式。通过高效的跨境协作,公司在包括体外诊断在内的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也为长沙引进并留住更多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实践样本。

技术落地,打造全球研发高地
从国际前沿到本地应用,创新的最终落点是产业化。
真正让圣湘生物国际化战略“见真章”的是技术如何落地,如何转化为临床产品和市场竞争力。
在圣湘生物的实验室里,First Light、QuantuMDx等团队的技术成果已完成多轮本土化改造。从实验台走向产业化生产线,再走进医院临床应用场景,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本土研发人员与国际团队的共同努力。
圣湘生物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在引进国际技术、推动创新产品上市的过程中,已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无论是营收结构的优化,还是新品类的拓展,都显示出“国际化引进+本土转化”模式的显著成效。
“我们每天的工作,不仅是看财务报表,更要看专利、看研发管线、看临床转化的可行性。”戴小宁介绍,相比一些只关注财务回报的投资机构,圣湘生物真正关心技术是否能服务患者,这让她在公司工作有很强的使命感。
走进圣湘生物的会议室,你可以看到科学家讲完实验原理,金融人才接着分析商业模式,法务再提醒潜在风险,大家像是在拼一副国际化的拼图。正是这样高度复合化的团队,让圣湘生物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对于长沙来说,这支团队的存在也意味着全球智慧正在这里汇聚。人才流动不再是单向的“出国深造”,而是双向的“引进来、留下来”。圣湘生物用事实证明:在中部城市,同样可以吸引世界顶尖人才聚集,形成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创新共同体。
“过去我们更多是追赶者,现在我们逐渐具备了引领者的潜力。”张可亚表示,通过引进First Light等国际前沿技术,圣湘生物不仅缩短了研发周期,更直接站上了全球竞争的同一起跑线。
这也解释了为何圣湘生物的国际化战略,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增长逻辑,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长沙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升级。国际技术在这里落地,本土人才在这里成长,研发成果在这里转化——这种“国际范”并非表面化的标签,而是深入到创新体系中的内在特质。
“从感染性疾病检测到慢病管理,从诊断到治疗,实现‘诊疗一体化’,这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响应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的责任。”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说道。
今天的圣湘生物,已不仅仅是一家分子诊断企业,而是一个连接全球创新资源的平台。通过产业基金的运作、国际团队的支撑、技术落地的转化,圣湘生物把“全球技术”变成“长沙产品”,再把“长沙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加速融合的今天,这样的路径,无疑为更多中国企业提供了借鉴。(林洛頫、陈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