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浦迈拟收购澎立生物控制权,标的公司估值曾在两个月内暴增9亿元

1月16日晚间,奥浦迈(688293.SH)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澎立生物医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澎立生物”)的控制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公司股票拟于1月17日开市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5个交易日。
在停牌前,奥浦迈的股价在1月16日震荡走高,截至当日收盘,报收于39.16元/股,日内上涨5.5%,最新市值为44.47亿元。
公告中并未披露本次并购的原因、交易价格等细节,对此,奥浦迈董办工作人员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本次并购,公司是从战略层面出发,考虑到业务的协同性,后续具体情况还需关注公司公告。由于目前此事尚处于筹划阶段,在按照计划推进后,相关问题公司会及时披露。
标的曾冲刺科创板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13年的奥浦迈在2022年正式登陆科创板,是一家专门从事细胞培养产品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奥浦迈在公告中表示,经初步测算,本次交易预计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本次交易前,公司与交易对方不存在关联关系,根据相关规定,初步预计本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本次交易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变更,不构成重组上市。因本次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有关事项尚存不确定性。
“由于医药细分子领域较多,并且其早期投入较大,行业存在技术护城河,因此通过收购的方式更能够迅速快捷的进入被并购企业的赛道。”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在屈放看来,同赛道的并购能够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医药行业的竞争逐渐加剧,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部分企业通过出售企业退出市场,而收购的企业则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利润率。
“对于生物医药企业而言,并购带来的发展机遇是多方面的。”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技术上的深度融合有助于突破创新瓶颈,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产品线的丰富和优化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市场渠道的整合则能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本次交易的标的公司澎立生物是一家综合性的临床前CRO公司,成立于2008年。此前,澎立生物曾筹划在科创板上市。2023年3月27日,澎立生物的科创板IPO申请获得受理,同年4月18日进入问询阶段。在经历一轮问询后,澎立生物的科创板IPO在2024年2月5日终止。
彼时,澎立生物拟募集资金约6亿元,分别用于金桥临床前研发服务产业基地项目、创新研发平台项目、张江临床前服务产业基地技术改造提升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根据当时的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澎立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6780.55万元,1.11亿元、1.93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697.14万元、1435.26万元、3660.18万元。2022年前9个月,澎立生物营业收入近1.8亿元,净利润为3974.02万元。
根据招股书,自2019年以来,澎立生物共完成了6次股权转让和9次增资,包括红杉、高瓴、中金、泰格医药、东方证券等在内的多家知名机构先后成为其股东。
与此同时,其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澎立生物在2019年12月,第一次增资后估值为2.2亿元。2021年8月第四次股权转让时,其估值已经达到11亿元。在两个月后的2021年10月第五次股权转让时,该公司整体估值已然达到20亿元,2个月内,其估值暴增9亿元。而到了2022年3月第八次增资时,澎立生物的估值已高达32.2亿元。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澎立生物的估值已经涨了超14倍。
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骤降
本次并购的背后,奥浦迈的业绩情况令人堪忧。2023年,也就是奥浦迈上市的第二年,其营业收入和归属净利润双双出现下滑。财务数据显示,奥浦迈在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为2.43亿元,同比下降17.41%;同期归属净利润为5403.85万元,同比下降48.72%。2024年前三季度,奥浦迈净利继续下滑,实现营业收入为2.16亿元,同比增长25.73%;同期归属净利润为2723.48万元,同比下降36.93%。
对于2024年前三季度利润大幅下降,奥浦迈方面表示,因公司“累计两年未填报年度发展情况报表”,故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取消初始年份为2024年。自2024年开始,奥浦迈不再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故公司的所得税税率将从15%增至25%。
奥浦迈在调研活动中曾表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已确定中试工艺的药品的研发管线使用公司的细胞培养基产品的商业化项目共8个,相较于2023年末增加5个。公司相信随着商业化项目终端销售的不断增加,对公司产品采购的粘性和稳定性也会相应地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在IPO审核趋严的背景下,一些IPO撤单企业开始选择被上市公司并购,从而实现“曲线上市”。
“在IPO审核趋严的背景下,被并购确实成为了IPO撤单企业的一种选择,以实现曲线上市。”中国法律咨询中心民商事专委会原副秘书长林先平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市场角度看,这反映了资本市场的灵活性和企业的应对策略。面对IPO的较高门槛和不确定性,一些企业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一种合理的市场选择。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IPO审核趋严的大环境下,独立上市之路充满挑战,漫长的审核流程和严格的标准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选择被并购,企业能够绕过这些阻碍,快速融入资本市场,节省大量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能从中受益,通过并购有潜力的撤单企业,实现业务拓展和产业升级。这种双赢模式推动了此类并购案例的增加。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