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复神鹰:降本增效成果斐然,Q2盈利强势反转彰显龙头韧性
(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2025年上半年,国内碳纤维行业持续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前期产能的集中释放叠加风电、体育休闲等部分下游领域需求放缓,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延续下行趋势。据百川盈孚数据,2025年上半年碳纤维产品均价约为8.38万元/吨,较2024年同期的9.44万元/吨同比下降11.26%,行业整体承压明显。在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中复神鹰(688295.SH)凭借其在干喷湿纺技术路线上的领先优势、坚定的“满产满销”策略以及对成本管控的高度重视,实现了营业收入的稳健增长,并在第二季度展现出强劲的盈利修复势头,经营拐点初步显现,体现了公司作为行业龙头的基本面韧性。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2亿元,同比增长25.86%。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通过技术改造挖掘现有产能潜力,同时深化“大客户大订单”合作模式,保障了出货量的稳定提升。尤其在新能源(风光氢)、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公司产品销量实现高速增长,有效对冲了部分传统领域的需求疲软。然而,营收增长并未同步转化为利润的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192.98万元,同比大幅下降52.2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823.4万元,虽同比增加109.88%,实现扭亏,但绝对值仍处低位。究其原因,上半年综合毛利率仅为15.31%,同比下滑8.01个百分点,反映出产品售价的降幅远超成本改善的幅度,行业价格压力对公司盈利能力构成了直接冲击。
尽管上半年整体利润承压,但进入二季度后,经营态势发生显著逆转,成为报告期最大亮点。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单季实现营业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83.15%,环比增长29.36%;归母净利润达到5715.86万元,同比激增439.98%,环比增幅高达226.38%;扣非归母净利润亦达6000万元,同比增长277.50%,环比增长203.14%。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公司的盈利修复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销量的快速增长是基础。报告期内,公司3K小丝束产品销量同比增长77%,高强高模系列产品销量增长53%,新能源领域(风、光、氢)产品销量同比增长63%,风电领域更是实现超过200%的同比增长。航空无人机持续放量,航天卫星等新型应用加速验证,核心产品放量带动产能利用率提升,制造费用得到有效摊薄。
与此同时,公司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技术改造、工艺优化和集中采购,单位生产成本同比下降4.55%。西宁基地原丝单线产能同比提升20%-30%,高模碳化线产能提升20%以上,3K丝线制造成本持续降低。管理费用同比下降44.93%,主要得益于组织架构优化和严格的费用管控。此外,原材料丙烯腈2025年上半年均价为9218元/吨,同比下降3.9%,也对成本端形成一定支撑。在销量、成本、原材料三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公司二季度毛利率大幅提升至24.54%,环比增加21.16个百分点,同比改善4.27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得以快速修复。
在肯定公司优秀经营表现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经营中存在的若干不足与潜在风险。首先,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隐忧。尽管公司通过“两金压降”工作使期末应收账款规模同比下降27.58%,但报告期内信用减值损失却出现大幅提升,主要系计提应收账款准备增加所致。这表明公司在拓展市场、追求销量增长的过程中,可能放松了部分客户的信用政策,导致回款风险上升,未来若下游客户经营状况恶化,将对公司现金流和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存货管理虽有改善但仍需警惕。虽然公司通过以销定产等措施降低了存货规模,资产减值损失也有所减少,但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仅1823.4万元,而存货跌价准备的变动对利润影响显著,说明库存商品结构或市场价格波动仍对公司盈利构成不确定性。在行业价格尚未完全企稳的背景下,过高的库存或滞销产品仍将带来跌价风险。
再次,项目投资进度与资金压力不容忽视。连云港年产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建设项目是公司未来增长的关键,预算投入高达57.56亿元。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投入8.53亿元,工程进度仅为16.49%,项目整体推进速度相对较慢。大规模的资本开支已导致在建工程显著增加,公司资产负债率升至50.49%,同比提升1.86个百分点。若项目投产不及预期,不仅会影响公司未来的产能释放节奏,还将持续加重财务负担,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最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较高。公司业绩高度依赖风电、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一旦这些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减弱或技术路线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同时,原材料价格波动、海外进出口政策变化等因素,均可能对公司经营造成扰动。
中复神鹰在2025年上半年展现了强大的经营韧性,特别是在二季度实现了盈利的强势反转,降本增效成果显著,新兴市场布局成效初显,经营拐点已经确立。但是,公司在应收账款管理、存货风险控制、重大项目推进及外部环境应对等方面仍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