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周拟减持超百亿财富趋势实控人拟套现近8亿元

查股网  2025-07-15 07:30  财富趋势(688318)个股分析

近日,投资快报梳理统计,上周(6月30日至7月6日)A股市场共有105家上市公司披露股东减持计划,合计拟套现金额达到158.79亿元。此次减持涉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32个行业,既有控股股东、高管等内部人士,也包括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机构等外部股东。若按公告日收盘价计算,此次拟减持的金额区间跨度较大,最高拟减持金额达到11.24亿元,最低拟减持金额为40.17万元。

进一步分析减持比例,计划减持比例达到3%及以上的企业有23家,涉及金额高达56.22亿元,占总金额的35.41%;计划减持比例在1%~3%(不含3%)之间的企业有48家,涉及金额为76.68亿元,占总金额的48.29%;计划减持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更是达到34家,涉及金额为25.89亿元,占总金额的16.30%。

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上周发布减持计划的105家公司分布于32个证监会(新)一级行业,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4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家)、专用设备制造业(9家)位居减持企业数量前三,合计占比达30.48%。若按计划减持上限计算,上述排名前三的行业潜在套现规模达65.23亿元,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拟套现约24.2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拟套现约19.59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拟套现约21.44亿元。合计套现金额占总套现金额达41.08%。

计算机行业睿创微纳第二大股东计划减持

睿创微纳(688002.SH)发布股东减持计划公告,披露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董事李维诚拟进行股份减持。根据公告内容,李维诚的减持计划将在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启动,减持期限为3个月,期间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800万股,这一减持规模对应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1.75%。以公告当日的收盘价为基准测算,此次计划减持的股份若全部完成交易,可实现套现约5.48亿元。

从公司近期股价表现来看,睿创微纳呈现出较强的市场活跃度。6月30日,公司股价盘中触及近三年历史新高,阶段性市场表现亮眼;拉长时间维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其股价累计涨幅已达151.24%,显著跑赢同期市场平均水平。作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截至公告披露日,李维诚持有睿创微纳4247.01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9.34%,此次计划减持的股份数量占其个人持股总量的比例约为18.84%。

财务层面,睿创微纳近年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态势。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3.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69亿元,同比增幅达14.76%,营收与利润实现双增长。进入2025年,增长势头持续延续,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达11.37亿元,同比增长12.88%;归母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15.57%。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海天瑞声遭多股东减持

海天瑞声(688787.SH)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贺琳及其一致行动人中毅安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177.7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不超过2.95%。同时,股东宁波丰琬计划通过相同方式减持不超过120.65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不超过2%。此外,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李科、吕思遥、黄宇凯、郝玉峰、张哲拟合计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0.05%。上述股东本次合计拟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

回顾海天瑞声过往的减持历史,其股价在公告发布后的市场反应波动显著。

2022年8月,海天瑞声抛出拟减持700万股(占总股本16.34%)的重磅计划,最终实际减持171.20万股,公告发布30日内股价急挫20.38%;次年2月虽推出减持128.40万股(占总股本3.0%)的计划,最终仅减持42.79万股,其间股价却逆势上扬0.24%。不过,2023年3月、4月及2024年8月的减持公告,均触发股价下挫,跌幅分别达31.37%、14.91%和14.93%,多次减持公告后的30日平均跌幅更是高达16.27%。

在财务角度方面,海天瑞声的业绩表现存在一定起伏。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39.45%;归母净利润1133.61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37.31%,展现出较好的盈利增长态势。但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虽实现营业总收入6980.95万元,同比增长71.75%,然而归母净利润仅为37.16万元,同比增长158.60%,扣非归母净利润更陷入68.48万元的亏损境地。

财富趋势实控人再抛减持计划

财富趋势(688318.SH)发布公告披露,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兼核心技术人员黄山计划通过集中竞价交易与大宗交易相结合的方式,减持不超过768.34万股公司股份,减持比例占总股本的3%。以公告当日收盘价测算,此次减持可套现约7.91亿元。截至公告发布时,黄山持有公司约1.75亿股股份,持股比例达68.23%。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实控人黄山首次披露减持计划。早在2023年7月,财富趋势就曾公告黄山拟通过相同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392.10万股(占总股本3%),但该计划最终未实施。

此外,公司董监高过往亦有减持动作。2024年2月,财富趋势公告收到董事黄青出具的《关于集中竞价减持股份时间届满的告知函》,显示在该减持计划实施期间,黄青仅于计划时间过半前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14.2万股(占总股本0.11%),未进行大宗交易减持;计划时间过半后至届满,黄青未再减持,同期张丽君未实施任何减持。

2024年12月,财富趋势再次公告,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及核心技术人员张丽君与副总经理秦涛拟分别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34.39万股、3.28万股,合计拟减持不超过37.67万股。2025年4月21日披露的减持进展显示,张丽君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累计减持12.28万股(占总股本0.067%),秦涛则未实施减持。

财务数据方面,公司2024年业绩出现下滑,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89亿元,同比下滑10.51%;归母净利润3.04亿元,同比下滑2.18%。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下滑态势延续,营业总收入5490.32万元,同比下滑22.72%;归母净利润4649.45万元,同比下滑7.37%。

专用设备制造业奥特维实控人拟询价转让4.99%股份

奥特维(688516.SH)发布公告披露,公司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葛志勇、李文、无锡奥创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奥创投资”)、无锡奥利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奥利投资”)拟通过询价转让方式转让公司1575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4.99%。截至7月7日,本次转让初步定价为28.35元/股,约为当日收盘价的8.7折,以此测算,上述股东合计可套现约4.47亿元。

截至公告发布时,葛志勇、李文、奥创投资、奥利投资分别持有公司8531.88万股、5587.72万股、1324.58万股、653.46万股股份,持股比例分别为27.08%、17.74%、4.20%、2.07%。

另据公司2024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专项报告显示,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无锡奥特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2〕1250号)的核准,并经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意,奥特维向特定投资者葛志勇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770.46万股,每股面值1.00元,每股发行价格为68.79元。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人民币53,000.00万元,扣除本次发行费用人民币552.83万元,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52,447.17万元。上述募集资金已于2022年8月22日全部到位,立信中联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于2022年8月22日对资金到位情况进行了审验,并出具了《验资报告》。

财务数据方面,奥特维2024年业绩呈现营收高增、利润微增态势,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1.98亿元,同比增长45.94%;归母净利润12.73亿元,同比增长1.36%。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则出现显著下滑,当期实现营业总收入15.34亿元,同比下滑21.90%;归母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大幅下滑57.56%。

实控人、控股股东套现近90亿元!

公告统计显示,在105份减持计划中,有37家企业含高管进行套现,44家企业含实控人、控股股东进行套现,40家企业含持股5%以上股东、其他股东进行套现(因部分公司同时包含多位不同身份股东,故会进行重复计算)。

在拟套现金额方面,在含高管减持的37家企业中,合计拟套现金额约为30.36亿元;含实控人、控股股东的44家企业中,合计拟套现金额约为89.57亿元;含持股5%以上股东、其他股东的40家企业中,合计拟套现金额,达到68.5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含高管减持的37家企业里,过半高管的减持比例控制在1%及以下,超三成数企业的减持比例更是低于0.1%,狄耐克减持0.0118%,拟套现约40.17万元、药石科技减持0.0065%,拟套现约49.48万元。便是其中代表。而从减持理由来看,超95%的高管以“个人资金需求”及其变体为由进行减持。

以下公司披露减持计划,自7月1日起启动减持程序:

中电鑫龙(002298.SZ)、智迪科技(301503.SZ)、拓普集团(601689.SH)、双飞集团(300817.SZ)、山东章鼓(002598.SZ)、三维通信(002115.SZ)、瑞华技术(920099.BJ)、迈赫股份(301199.SZ)、快可电子(301278.SZ)、丰山集团(603810.SH)、飞天诚信(300386.SZ)、铂科新材(300811.SZ)投资快报记者将持续关注上市公司的减持进展及市场反应,敬请留意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