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科技梦断定增:AI独角兽的资本逆旅
灯塔媒介8月22日讯,云从科技(688327)8月21日晚间公告称,上交所决定终止对其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审核。这场历时17个月的资本长征,从雄心勃勃的36亿元定增计划,到黯然收场,不仅是云从科技的一次挫折,也是AI行业与资本市场冷酷逻辑的碰撞。
让我们先把时间轴拉直,回顾云从科技的上市之路。
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80后博士周曦创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研发的AI企业。公司在智慧金融、治理、出行、商业等领域提供全面的AI解决方案,并在2018年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2年5月,带着“AI四小龙”的光环,云从科技在科创板上市,首日股价大涨56.93%,市值一度高达159亿元,成为AI行业的一颗耀眼明星。
然而,好景不长,IPO时计划募资37.5亿元,实际却只有17.28亿元,不到计划的一半。
云从科技的定增故事始于2023年3月,彼时,公司信心满满地发布了定增预案,拟定增募资不超过36.35亿元,用于研发“行业精灵”大模型。
然而,上交所的两轮问询函,却如冷水浇头,要求公司说明持续亏损的不利因素是否缓解,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
面对质疑,云从科技在2024年4月大幅调整定增金额至18.52亿元,但仅仅四个月后,公司宣布终止定增计划。
历时17个月的定增之路,以失败告终。
为何云从科技的定增计划会突然终止?在公告中,公司将原因归结为“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和“公司实际情况与整体战略规划的深入考量”。然而,这些官方说辞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当其冲的便是云从科技的财务报表。自2017年以来,公司累计亏损达38.84亿元,2024年一季度再亏1.61亿元。2018至2020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84亿元、8.07亿元、7.55亿元,但同期亏损累计达25.79亿元。2023年亏损6.44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亏损1.6亿元,累计亏损达22亿元。
这样的财务状况,无疑是其定增之路上的绊脚石。
而云从科技不断增长的研发投入,与其毛利率在“AI四小龙”中垫底的尴尬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这不禁让资本市场质疑其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
云从科技的市场策略也是其困境的一部分。过去依赖To G业务的公司,不得不向更广泛的B端行业扩展,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2022年,云从科技推出自研的“从容大模型”,更注重B端行业垂直市场的应用。然而,这种转型无疑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虽然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增长显著,但这背后是公司降低To G业务比例的无奈之举。
云从科技的股价表现,直接反映了市场对其信心的动摇。2024年以来,公司股价跌幅达54.33%,近60日跌幅更是达到29.55%。截至8月22日收盘,云从科技下跌3.18%,报7.61元/股,总市值79.84亿元。
截至2024年3月31日,云从科技的股东户数4.04万户,较上期减少6.16%。股东户数的减少也暗示了投资者的流失。
云从科技曾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盈利,但这一目标在AI行业竞争加剧和资本市场日趋谨慎的当下,显得尤为艰难。
公司的两大主要业务——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虽然在毛利率和市场应用上有所突破,但要想实现盈利,仍需在研发、市场、资金等多方面进行精细经营。
云从科技的定增终止,也反映出AI行业的泡沫正在被逐渐挤出,是资本市场对AI行业高投入、长周期特性的一次冷静审视。过去几年,AI行业在资本的热捧下高速发展,但随着市场逐渐回归理性,那些缺乏自我造血能力、依赖持续融资输血的企业开始暴露出问题。
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资本的寒冬同样严酷。如何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将是云从科技,乃至整个AI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