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生物预亏超15亿元,唯二上市产品收入抵不过研发、销售花费
1月31日,荣昌生物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营收有所增加,亏损仍在持续。本月中旬,网上出现有关荣昌生物资金紧缺的传闻,引发股价暴跌。尽管荣昌生物发布澄清否认资金问题,股价还是创下历史新低。截至当日收盘,港股为15.22港元/股,A股38.3元/股,总市值208.48亿元,比去年最高时的500多亿元人民币减少一半还多。
亏损继续扩大,网传现金流紧缺
荣昌生物发布的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3年度营业收入约10.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约3.1亿元,同比增加约40%。预计实现归母净亏损约1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约5.52亿元,同比亏损增加约55%。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荣昌生物称,虽然本年度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销售收入快速增长,随着新药研发管线持续推进,多个创新药物处于关键试验研究阶段,研发投入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同时,为拓展市场,投入较多的团队建设费用和学术推广活动开支。
本月中旬,网上出现有关荣昌生物现金流紧缺、面临取得银行授信困难及潜在的来自供应商的诉讼风险的传闻,随即开启股价暴跌模式。1月17日,港股股价暴跌近23%,创下上市以来新低。
随后,荣昌生物紧急发布澄清公告,称该评论的内容及陈述与事实不符,且极具误导性。在1月17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荣昌生物提到,当日股价波动出乎意料,经营正常有序,未发生重大不良事件;荣昌生物现在是相对成熟的公司,各方面运行稳健良好;产品商业化持续带来一定规模的现金流,对市场前景较有信心;拥有充足的银行授信;潜在的国际合作也有可能带来一定规模的现金流;适当时机资本市场融资也是可以考虑的方案。
荣昌生物在1月16日回复投资者提问时也曾表示,拥有充足的银行授信额度,短期内不会出现现金流紧张影响运营的问题。
此举并未挽救股价下跌的趋势。截至1月31日收盘,港股为15.22港元/股,A股为38.3元/股,总市值为208.48亿元,与2021年2月的最高市值705.36亿元相比,蒸发约500亿元。
研发投入、销售费用仍持续增加
荣昌生物的营收主要靠其唯二上市产品:注射用泰它西普和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泰它西普在2021年3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被纳入2022版国家医保目录。2023年11月23日获国家药监局完全批准。维迪西妥单抗则是国内首款抗体偶联药物(ADC)药物,也是我国首个获得美国食药监(FDA)、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双重认定的ADC药物,分别于2021年6月、12月获批准,用于治疗HER2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GC)及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mUC)。
2022年年报显示,进入医保后,这两款药快速放量,泰它西普销量为49.09万支,同比增长1780.51%;维迪西妥单抗销量为150708支,同比增长1513.23%。在此后的半年报及年报中,荣昌生物未再透露具体销量。
对荣昌生物来说,赚钱的速度总是比不上花钱的速度,仅靠两款产品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庞大的支出。
研发方面,截至2023年上半年,荣昌生物共有九个分子处于临床开发阶段,正在针对几十种适应症进行临床开发。2020年-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荣昌生物研发费用分别为4.66亿元、7.11亿元、9.82亿元、8.58亿元。核心产品的商业化所带来的销售费用也持续高涨,2020年-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荣昌生物销售费用分别为0.24亿元、2.63亿元、4.41亿元、5.4亿元。
荣昌生物在一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表示,市场开拓程度已经可以满足产品销售的需求,2024年销售人员不会再大幅增加,销售费用率预计会有明显下降。
作为手握首个国产ADC药物的“大佬”,继维迪西妥单抗后,荣昌生物未有新的产品实现“出海”。曾一度靠海外授权交易“扭亏”的荣昌生物,在实现优化营销队伍和降低销售费用率的目标后,能弥补多少亏额,仍然是未知数。
新京报记者 王鹿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