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探索生物发酵产业“芯片”,做合成生物的领跑者

http://ddx.gubit.cn  2023-08-22 17:06  华熙生物(688363)公司分析

林辰/文

徐楠/编辑

身为一家全产业链的平台型企业,华熙生物在合成生物领域的研究投入,不止为自身的终端业务提供的原料创新的抓手,更为将新物质转化为大众能负担的产品,并改善生命健康水平的目标开启了行业引领。

此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在支持民营经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时提到,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和成果转化机制,调动其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性,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熟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成果转化。

“合成生物是通向未来科技最基础的学科,在全球竞争维度中,它甚至超过芯片。”在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看来,公司在2022年更“稳固”了自身战略发展方向。“以前大家说华熙生物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但今后应该是一家用合成生物科技创新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

有生物发酵产业“芯片”之名的合成生物学,将指导产业制造过程向绿色、低碳、智能化方向前进。在这之中,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互动,不会止于单个企业的商业回报,更会瞄准整个产业集群的综合效益提升。

领跑原料研发,华熙生物用科研激发市场活力

突破行业内卷的关键往往在于做难而有价值的创新,在产品上提供功能理性,在品牌上创造感性信任基础的华熙生物就深谙此道。

2021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提出对化妆品新原料进行分类管理,大大加速了新原料在化妆品上的应用,化妆品新原料闸口打开。

据统计,2022年共计42种新原料通过国家药监局备案,其中生物技术有9款原料完成备案,而华熙生物一家就有3款,包括“水解透明质酸锌”、“水解透明质酸钙”以及“N-乙酰神经酰胺”。

如今,中国美妆本土企业正将研发重点转移到上游产业链,向原料研发倾斜,并通过开发独家核心功效原料,谋求突围主动权,而这也成为拉动本土企业研发动力和市场活力的关键。

以透明质酸原料起家的华熙生物,二十多年来一直不断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成了六大研发平台,以生物科技为产品创新注入动力。其中,润百颜承袭华熙生物在玻尿酸领域的最高技术成果,掌握玻尿酸护肤核心技术,独创INFIHA英菲智配玻尿酸科技,将玻尿酸的功效由保湿拓展到修护、抗皱。BM肌活则深耕发酵领域,充分发挥糙米发酵精粹优势,仅“糙米焕活精华水”一个单品在2022年的销售收入就超4亿元。

“像硫酸软骨素寡糖、还有肝素不同分子量的寡糖,它的合成路径都是通过合成生物学实现的,并且华熙生物硫酸软骨素以及肝素寡糖都已经实现突破性进展。”赵燕透露。

“在氨基酸领域就更多了,比如依克多因等。未来还会有一系列物质陆陆续续产出,随着我们和市场节奏往前推出。现在布局六大类物质大概百余种生物活性物,每年都会有新的物质能够上市。”赵燕指出,“很多新物质都会对于整个行业有颠覆性的影响,它会引领整个生命健康行业往前发展,影响力巨大。”

2021年1月,华熙生物成立“华熙生物研究院”,通过开放原料、配方、工艺、数据、商标和服务成果,向产业链上下游赋能,打造生物科技大生态。目前,华熙生物研究院已经触达计生、食品、洗护、口腔等领域。在华熙生物研究院赋能之下,WonderLab推出的玻尿酸软糖、高露洁推出玻尿酸牙膏等产品都有华熙生物的技术支持。

探索绿色制造,华熙生物要做合成生物先行者

科技领军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不止是为自身业务“抢跑”,更能为服务国家战略发挥自身作用。

本次《意见》就提到,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减碳技术和服务,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等领域投资力度,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

去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在加快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部分,就提到了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瞄准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

据悉,例如,合成生物技术能够用生物质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生物制造替代传统动植物提取、化学合成等生产制造方式,是实现绿色制造的重要途径与发展方向,在实现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具备重要战略意义。

“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是有一定必要性的。”谈及合成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祁庆生向财经网产经谈到,“我们的基础研究做得非常好。从5年前,我们开始从基础研究转向应用。但如今大中院校的招生人数趋近饱和,一些基础研究成果无法进行转化,就需要产学研结合。比如华熙生物的透明质酸发酵体系,尽管生产效率已经达到行业领先,但采用第三代生物科技—合成生物技术还有继续提高的余地。所以,针对生产过程中效率不太高的生产环节、发酵过程和菌种,我们再继续协助华熙生物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开发的新品也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来继续开发应用端。”

“在资本的推动下,国内合成生物的产业也在蓬勃发展。”祁庆生认为,作为制造大国,中国生物合成领域、生物发酵产品的实际规模都是非常庞大。“比如中国在氨基酸行业的市场占全球总体大约70%以上,这就是非常好的合成生物学应用基础。透明质酸也是这样,我们的市场占比也占70%以上。”

其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微生物发酵基础非常强,产业面非常广。酸奶、酒类、化妆品、疫苗、食品等产品,都与微生物发酵相关。而高校与华熙生物这样的企业合作,可以专门针对它的难点、痛点和需求,将研发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业生产中,避免基础研究出现脱节的问题。

如今,高校及科研院所负责完成从0到1的物质发现,或者是从1到10的发明后,企业依托自身在产业转换方面的经验和实力承接科研成果,进行从10到100的工艺放大和应用开发,以及从100到1000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转化。

“中试是合成生物产业链最核心的一环,”赵燕强调。小试只能得到克级,中试可以得到百公斤级的产品,而一旦有百公斤级产品就可以做成吨级放大,并进行产业化生产。“所以中试是生物制造里边最关键的一环。但这是个慢变量,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大量的投入。”

据悉,华熙生物搭建了领先的中试成果转化平台,帮助科研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放大,最终转化为产品。“中试成果转化平台也是开放的、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支持的平台。我们也希望服务于市场需求的研发少走弯路,加快成果转化。”华熙生物合成生物学研发管理总监王瑞妍告诉财经网产经。

依托合成生物科技,以科研与产业转化优势将新物质转化为大众能负担的产品,并由此改善自身的生命健康水平。华熙生物选择了一条能自己制造风口并把握产业方向主动权的道路。